第9203章 故园凋零启归思 沧海迢迢携技行(1/2)
至元三十年的一个黄昏,崖州港的椰林被海风拂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五十岁的黄道婆正在黎寨的织坊里指导年轻女子调试新改进的提综装置,忽然听见港口的商船上传来熟悉的吴语。那声调,那韵律,恍如隔世,瞬间将她拉回了三十多年前的松江府。
她快步走向港口,见几个江南客商正在与黎人交易。交谈中得知,这些商人来自她的故乡松江府。问及家乡棉纺情形,客商叹道:仍是老法子,去籽全靠手剥,整日下来十指血迹斑斑。弹棉用竹条,费力不说,棉絮还不均匀。纺车更是只有单锭,织一匹布要耗费半月工夫。
是夜,黄道婆辗转难眠。朦胧间,她仿佛看见江南的女子们在昏暗的油灯下,用渗血的手指一粒粒剥着棉籽;看见她们佝偻着背,用简陋的竹弓弹棉;看见她们日夜不停地摇着单锭纺车,却始终赶不完官府的赋税。忽然,一个少女抬起头来,那面容竟是她十八岁时的模样,指尖的鲜血滴在洁白的棉花上,绽开刺目的红。
她猛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水,槟榔树的影子在风中摇曳。这一刻,她知道自己必须回去了。那个她曾经拼命逃离的地方,那些与她素昧平生的江南织女,都在呼唤着她带回去的技艺。
黎明时分,当她将这个决定告诉黎族姐妹时,寨中顿时一片寂静。头人的女儿阿珠第一个哭出声来,紧紧抱住她:阿姊,你舍得离开我们吗?然而最理解她的却是年迈的头人。他召集寨中工匠,特意为她制作了一套珍贵的工具:用槟木精心雕琢的弓身,以鹿筋为弦,弹力十足;用刺桐木削制的纺锤,质地坚硬却不伤棉线;还有黎族特制的分经棍、提综杆,每一件都凝聚着黎家工匠的心血。
临行前夜,头人独自来到她的船形屋,将一卷精心绘制的《踏车图谱》交到她手中。图谱绘在蕉叶制成的纸卷上,不仅详细描绘了黎族三锭纺车的每一个构件,还标注了制作要领和使用诀窍。让这图谱跨越千山万水,让江南的姐妹也见识我们黎家的智慧。头人的话语简单却意味深长。
北归的航程并不顺利。商船在琼州海峡遭遇风浪,不得不停靠泉州港修整。这反倒让黄道婆因祸得福,得以见识到更多先进的纺织技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