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3章 巡西夏修复古渠脉 勘河源首创测海术(1/2)
1264年的河西走廊,郭守敬跟随中书左丞张文谦的宣抚车队,正行进在贺兰山口的古驿道上。时值初夏,祁连山的雪水汇成湍急溪流,将唐代遗存的御史渠冲蚀得千疮百孔。当地党项老农捧着干裂的泥土哭诉:自李元昊败亡,这渠已百年不见水头了。
郭守敬在长渠遗址徘徊三日,用陨铁矩尺勘测每处破损。他发现西夏人曾用埽工法筑堤,却在关键分水处错估了地势。更棘手的是,蒙古与西夏战争时遗留的兵器遍布渠底,锈蚀的刀箭与砂石凝结成团。
熔剑为闸!他突发奇想,命士兵收集残矢断戟。在灵州城外架起三十六座熔炉,将兵器重铸为带榫卯的闸板。又取党项人的酿酒秘法,用发酵的黍米浆混合石灰,创造出速凝的三合土。
最精彩的施工发生在七星渠段。当夜山洪突至,郭守急令宰杀随行驼队,以三百个羊皮囊装沙筑成临时堤坝。黎明时分,他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指挥安装最后一块闸门。当清流首次涌入干涸的汉代支渠时,围观的回鹘商人竟用波斯语欢呼:真主赐予了第二道幼发拉底河!
七月十五夜,郭守敬考察汉代光禄渠渠首。月光下,他注意到废弃的烽燧残垣与远处水面形成奇妙水平。突然暴雨倾盆,积水在石洼中映出北斗倒影——这个瞬间让他灵光闪现:以水面平度地形!
他连夜返回营帐,拆解随身携带的航海罗盘。将磁针与盛水玉盂组合,又在盂缘刻三百六十度刻度。当把装置置于不同坡度的渠岸时,磁针始终指向正北,而水面倾斜度正对应地形高差。这个简陋的水平仪,后来被《河防通议》尊为量天尺雏形。
验证时刻在三日后的沙坡头。郭守敬用新仪测出此处较黄河水面高七丈三尺,老渠工不信,以竹竿实地丈量,结果竟分毫不差。消息传开,西夏遗民纷纷献出祖传的水利图,图中标注的暗渠与水平仪测算完全吻合。
归程经六盘山,郭守敬特意寻访成吉思汗避暑行宫遗址。在坍塌的斡尔朵(宫帐)基座上,他竖起了特制的八尺圭表。时值秋分,他连续十昼夜观测日影,在《西行笔记》中记下关键数据:六盘山北极出地三十六度,较大都高两度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