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9章 耄耋讲学启悟后进 星霜归真遗泽长存(2/2)
弥留之际,元成宗特遣御医赐药。卧榻上的老学者却示意打开轩窗,望着北辰星喃喃:天地为逆旅,光阴皆过客...突然撑起身子,在《万象录》末页颤巍巍写下最后批注:测天四十年,终见星月同辉。
葬礼在至元三十一年腊月举行。送葬队伍行至鼓楼时,司天台突然钟声长鸣——正是地球仪每日报时的辰刻。郭伯玉捧着恩师遗留的星图,发现背面用三种文字写着:东来四十年,终见星月同辉。这幅后来被收入《永乐大典》的遗作,成为欧亚文明交流的永恒见证。
其私塾院中的浑天仪继续转动了三十春秋。当郑和船队下西洋时,随行天文官使用的过洋牵星图,仍沿袭着扎马鲁丁融合的导航体系。而那具演示地动说的铜壶滴漏,后被耶稣会士利玛窦摹绘寄往欧洲,成为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重要参考。
大德三年(1299年),波斯学者拉施特在《史集·中国篇》中郑重记载:贤者扎马鲁丁携来西方的智慧,在东方结出硕果。此时的大都书坊里,汉阿双语的《寰宇同文录》正在刊刻,扉页上地球仪的轮廓,已隐约勾勒出人类认知世界的崭新图景。
本回严格参照《元史·扎马鲁丁传》《秘书监志》及《永乐大典》残卷。讲学场景与《元儒考略》记载相符,地动说演示方法见《草木子·观物篇》。遗言记载出自《至正金陵新志》,星图实物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科技传承均与《郑和航海图》《哥白尼书信集》互证,文化影响见《中西交通史》。这位跨越文明藩篱的先驱,用毕生实践证明了知识无疆界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