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6章 建大都千秋基业 定官制万世法程(2/2)
至元五年的一场朝会,他将新拟《官制大全》呈献。其中规定:中书省统政务,设蒙古右丞相、汉人左丞相;枢密院掌兵权,保留探马赤军制;御史台独立监察,蒙汉御史皆可风闻奏事。当读到路府州县皆设达鲁花赤与汉官同治时,宗王塔察儿拍案而起:此乃分权!刘秉忠不慌不忙取出邢州旧档:蒙汉共治三年,户口增五倍,赋税翻三番——此非臆断,实乃经验。
最令人称道的是科举制度的重建。在许衡、王恂等协助下,他制定蒙汉分榜之策:蒙古色目考骑射经义,汉人南士试诗赋策论。首次廷试时,忽必烈见蒙古进士用汉文答《孟子》题,汉人进士以蒙语论《札撒》,欣然题写文明同风匾额。
至元八年大都初成时,出现了历史性的一幕:大明殿朝会上,蒙古那颜依新仪行汉礼,汉族官吏按蒙古俗献哈达。当钟鼓齐鸣中,百官依新制序列入班,忽必烈对刘秉忠笑道:昔萧何治未央宫,不过筑城安民。今卿建大都、定官制,开万世法程,功在千秋!
这座凝聚智慧的新都很快显现成效。至元十二年元宵,大都夜市灯火如昼。色目商队在文明门交易琉璃,高丽使臣在丽正门学习礼仪,江南士子在崇仁门书肆购经。忽必烈夜登钟鼓楼,见万家灯火如星河落地,对随行的太子真金说:记住,此城不止砖石所筑,更是人心所向。
而此刻的刘秉忠,正在南堂寺整理《官制源流考》。烛光映着他斑白的两鬓,案头摆着大都城图与官制图——一座实体之城,一座制度之城,共同撑起了空前辽阔的元帝国。窗外飘落的雪花,正静静覆盖着这座注定要影响世界六百年的伟大都城。
国号既定,忽必烈欲酬子聪之功。一日朝会,忽必烈道:子聪师父侍朕三十余年,功勋卓着。今宜还俗,授以显爵。
子聪推辞:臣本野人,幸遇明主,得效微劳。今既为僧,不愿还俗。
忽必烈不允:朕闻古之贤臣,皆以功受赏。今朕为天下主,岂可使功臣无名为僧?遂强令还俗,复刘秉忠本名,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
然而位极人臣的刘秉忠,生活依然简朴。他住在城南僻巷,每日步行上朝。有人劝他置办车马,他笑答:昔在军中,徒步日行百里。今在京城,数里之遥,何须车马?
他的俸禄多用于周济族人、修建学校。妻子劝他为子孙置产,他正色道:吾子孙若有才,不藉父业;若不才,守产适以招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