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6章 建大都千秋基业 定官制万世法程(1/2)
至元元年(1264)的深秋,燕京故地在斜阳下呈现出一片破败景象。刘秉忠手持青铜罗盘,踏过金代宫阙的残砖碎瓦,忽见东北郊外升起一团紫气。他循迹而行,直至太液池畔,但见:
玉泉垂虹映碧空
琼岛春阴锁翠微
西山晴雪明如画
太液秋风送晚晖
随行的蒙古工部尚书孛罗见他在此驻足,不解道:此地多沼泽,何不选西南高地?刘秉忠取铜钱掷入池中,涟漪竟自然荡成太极图形:昔箕子演《洪范》,首重五行。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东通漕运,西接太行,此乃王气所钟!
在设计宫城时,年轻匠作张弘略建议填湖拓地。刘秉忠却引众人登高,指点山川形胜:《考工记》云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然需因地制宜。他展开绢本设计图,只见宫阙布局暗合北斗,水系蜿蜒如银河落地,水能聚气,亦可通漕。昔汉唐宫室多毁于火,今引活水环护,可保万年。
至元四年(1267)惊蛰,大都开工典礼上出现奇观。当刘秉忠将定方位的神桩钉入土地时,忽然云开见日,光柱正照在桩顶的太极石刻上。蒙古萨满惊呼:长生天显灵!他却从容对忽必烈解释:天象应时,正如陛下顺天应人。
最精彩的规划当属中轴线确立。子夜时分,刘秉忠登临金代瑶光台,见北极星正悬于太液池北岸。他令弟子郭守敬架起新制简仪,以灯烛为引,在南北十五里间定下基准。突然流星划过,光迹竟与灯烛连线完全重合。老居士当即吟道:中天如矢贯日月,正道似弦系乾坤。这条后来成为北京城脊梁的轴线,至今仍指引着这座古都的格局。
宫城建造中,他巧妙化解了蒙汉文化冲突。当蒙古贵族要求在殿顶铺设传统毛毡时,他设计出琉璃瓦与金顶结合的蒙汉式殿宇;为保留游牧民族帐居习惯,在太液池畔特设毡帐区;更将蒙古尚白习俗融入建筑,主要宫殿皆用汉白玉为基。某日忽必烈巡视工地,见新落成的大明殿既具中原雄浑,又带草原气象,不禁叹服:先生真能调鼎鼐!
与此同时,官制革新在临时衙署中激烈讨论。保守派主张全盘沿袭蒙古旧制,刘秉忠却在御前展开三卷图轴:首卷《周官》六卿制,次卷《唐六典》,末卷改良的蒙汉合流制。他取七弦琴演示:中书省如宫音定调,枢密院似商音肃杀,御史台若角音清正...六部五寺谐奏,方成盛世韶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