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7章 北镇蓟州,修筑长城(1/2)
东南沿海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北疆的烽燧却已接连燃起。自嘉靖中叶以来,蒙古鞑靼部在俺答汗的统领下日益强盛,铁骑屡次突破长城防线,蹂躏京畿,甚至兵临北京城下,酿成“庚戌之变”的奇耻大辱。虽然俺答汗后来因求贡不得而持续寇边,但北方防线千疮百孔、军备废弛的状况,始终是悬在大明帝国头顶的一柄利剑。东南倭患的平定,使得朝廷终于能够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向这关系社稷安危的北线。
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即位,力图振作,锐意改革。其倚仗的核心,便是日后权倾朝野、推行“万历新政”的名相张居正。张居正深知,欲强固国本,必先整饬边防。在审视全国将才时,那位在东南创造了练兵、御敌奇迹的戚继光,自然进入了他的视野,并被视为不二人选。在张居正的力荐下,朝廷一纸调令,任命戚继光以都督同知的身份(官秩从一品,地位崇高),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负起拱卫京师最核心区域的防务重责。次年,他正式被任命为蓟镇总兵,镇守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这段最为紧要的长城防线。
这一任命,意味着戚继光的军事生涯迎来了巨大的转折。他从熟悉的江南水网、海上作战,转向了陌生的北地山川、草原大漠;从对付小股分散、以步兵为主的倭寇,转向应对大规模、高机动性的蒙古骑兵。这是一个全新的、更为复杂的战场,其成败直接关系到帝都的安危,责任之重,远超东南。
怀着“南倭虽平,北虏未灭”的忧患与使命感,戚继光告别了奋战十余年的东南旧部,踏上了北上的征途。当他第一次巡视蓟镇防务时,眼前的情景让他心头沉重,恍若当年初至浙江。绵延的长城许多地段倾颓破败,形同虚设;所谓的边军,与昔日的卫所兵如出一辙——军纪涣散,装备窳劣,士气低迷,军官贪墨,士兵羸弱。他们面对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往往只能龟缩在堡垒之中,任凭敌人在城外烧杀掳掠,毫无出击的勇气和能力。
“边防溃坏,屡请修饬,而将兵之人,率无足恃。”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如此痛心疾首地写道。他深知,简单地修补城墙或增加兵力,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像在浙江一样,从改造“人”开始,打造一支全新的边防力量。
然而,在北地练兵,面临的阻力远胜东南。这里的边军系统盘根错节,将门世袭,关系网复杂,对他这个“南来的蛮子”充满了警惕与排斥。他提出的练兵方案,在因循守旧的氛围中屡屡受挫。面对僵局,戚继光再次展现出其非凡的智慧与韧性。他一方面上书朝廷,恳切陈情,争取张居正等中枢重臣的全力支持;另一方面,他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策略。
他奏请朝廷,从浙江北调三千名历经战火考验的戚家军老兵作为“种子部队”和训练示范骨干。这支军容严整、杀气凛然的南方军队抵达蓟镇时,给了散漫的北方边军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戚继光利用这支模范军队,大张旗鼓地进行实战演练。他亲自指挥,展示鸳鸯阵的变阵、火器的齐射、步骑的协同。那整齐划一的动作、令行禁止的纪律、以及排山倒海般的攻击气势,让观阅的北军将领面色如土,士兵们瞠目结舌。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质疑和抵触都化为了无声的敬畏。戚继光趁热打铁,以此为基础,开始大规模整顿、训练边军。
他结合北方战场的特点,创建了一套全新的多兵种合成作战体系。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鸳鸯阵步兵,而是系统地组建了车营、步营、马营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军队:
车营:作为移动的防御堡垒和火力平台。战车围起来可构成临时城寨,抵御骑兵冲击。车上装载佛郎机炮、大将军炮等重型火器,以及大量火箭(如“一窝蜂”),能在远距离对蒙古骑兵集群进行毁灭性打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