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3206章 此心光明

第3206章 此心光明(1/2)

目录

嘉靖六年(1527)末的广西,群山笼罩在湿冷的雾气之中。王阳明拖着沉重的病体,终于抵达了这片叛乱频仍的土地。与以往南赣剿匪不同,思恩、田州的动荡,根源并非单纯的寇盗劫掠。前任官员姚镆等措置失当,一味以武力征剿,激化了与当地土司及少数民族的矛盾,导致卢苏、王受等人聚众反抗,局势错综复杂,民怨沸腾。

甫一抵达,王阳明并未像寻常将领那样立即调兵遣将,展示朝廷威严。他首先做的,是深入“格”眼前之“物”——细致考察叛乱的根源。他派遣弟子、僚属多方探访,亲自审阅卷宗,很快便洞察到问题的核心:这并非不可化解的蛮夷之乱,而是“官逼民反”的悲剧。若再行大规模军事镇压,只会加深仇恨,埋下更大祸根,与他一贯秉持的“破心中贼”理念背道而驰。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随行武将和广西官员瞠目结舌的决定:罢兵行抚。他顶住各方压力,毅然将在广西境内集结的数万从湖广等地调来的“客兵”大部遣散。这一举动,既是减轻地方供应负担,更是向卢苏、王受等人释放最大的诚意。随后,他发出措辞恳切的告谕,如同一位仁厚的长者,条分缕析,陈说利害,明确指出造反是死路,承诺只要他们诚心归顺,便可既往不咎,保全性命,并给予妥善安置。

这道告谕,如同春风化雨,迅速消融了积聚已久的坚冰。卢苏、王受等人,早已听闻王阳明在南赣的威德,知其言出必践,绝非姚镆等辈可比。他们被其诚意感召,率领部众,自缚至王阳明军门请降。面对这些曾经的反抗者,王阳明神色肃穆,严厉斥责其叛乱之罪,以明国法;随即,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缚,宣布赦免,予以自新之路。一场可能血流成河的叛乱,竟被他以一纸文告、一番诚意,兵不血刃地平息。这正是其心学智慧在治理复杂民族事务上的完美体现——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以仁心化解仇怨。

然而,广西的积弊非止一端。思恩、田州之乱甫定,王阳明了解到,在浔州附近的断藤峡、八寨等地,尚盘踞着一伙与卢苏等性质迥异的、真正为害地方多年的瑶族盗匪。他们凭借天险,劫掠商旅,荼毒百姓,是地方一大顽疾。为彻底安定广西,王阳明审时度势,巧妙调度归附的卢苏、王受部众作为先锋,配合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断藤峡、八寨发动奇袭。此战并非针对民族矛盾,而是肃清匪患,为民除害。官军势如破竹,一举扫平了这些为祸数十年的巢穴,为当地百姓清除了心腹大患。

军事行动结束后,王阳明立即将重心转向根本性的善后建设。他深知,平乱易,安民难;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秉持其一贯的治理理念,推行了一系列深谋远虑的措施:

推行教化,启迪民智:他大力兴办学校(社学),修缮书院,引入中原文化,聘请教师,教化当地子弟,试图从思想上根除蒙昧与动荡的种子。

改革土司,加强治理:他针对土司制度的弊病,奏请朝廷,革除部分桀骜不驯的土司,设立流官(由朝廷派遣的、有任期的官员)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陲地区的控制力。

发展经济,安抚流民:他劝导百姓恢复农业生产,疏通商路,安抚因战乱流离的民众,给予牛具、种子,助其重建家园,从根本上稳定社会。

这一切,无不是其“致良知”之学在外王事功上的延伸。他将内心的仁爱、智慧与勇气,通过具体的政令与行动,转化为泽被苍生的现实,力求从根源上“破心中贼”,实现长治久安。

然而,连年的戎马倥偬,南方的湿热瘴疠,尤其是长期呕心沥血的操劳,早已严重摧残了王阳明的健康。他的肺痨(根据其症状记载推测)日益沉重,咳嗽愈发剧烈,常常夜不能寐。嘉靖七年(1528)十月,在完成《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不仅咳嗽不止,更出现全身浮肿,饮食难进,日夜被病痛折磨,气息奄奄。

他预感到生命已走到尽头,强撑病体,向朝廷上疏,恳切请求“仰仗国威,地方稍靖,乞恩暂容归田就医养病”,并推荐郧阳巡抚林富接替自己的职位。此刻,他心中所念,已非功名利禄,而是叶落归根。未等朝廷批复,归心似箭的他,自知时日无多,便毅然踏上了北归的旅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