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3205章 天泉证道

第3205章 天泉证道(2/2)

目录

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德洪)性格敦厚,注重实践。他认为,这四句话是老师立教的“定本”,一字不可易,为学者提供了一个清晰可靠、循序渐进的修行阶梯。既然绝大多数人(“中根以下”之人)都非生而知之的圣贤,内心难免有习气欲望的沾染(意之动),导致“有善有恶”,那么功夫就必须从“为善去恶”的切实格物做起,通过渐修,逐渐恢复心体的光明。他坚持“四有”的立场,强调扎实的道德实践。

而王畿(汝中)天资颖悟,富有玄思。他则从心体的超越性层面立论,认为既然心之本体是超越相对善恶的“无善无恶”(一种绝对的、未发之中的纯净状态),那么由心体所发的“意”、能知的“良知”、所对的“物”,在本质上也都应该是“无善无恶”的。因此,他认为“四句教”并非终极真理,只是权宜之法,是为引导中下根器之人设立的“权法”。他主张“四无说”,认为真正的功夫在于“悟得本体”,即顿悟心体之无善无恶,一旦顿悟,便是功夫的完成,直达圣域,这更适合天赋极高的“利根”之人。

面对这两位高足看似对立的理解,王阳明显示出一代宗师的圆融智慧与宏大慈悲。他没有简单地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而是进行了精妙的调和与总结。

他首先肯定了双方观点的价值:“二者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 接着,他阐明了其教法的因人而异:

“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 这是对王畿“四无说”的肯认,针对的是极少数能瞬间悟透本体的上根利器。

但他随即话锋一转,指出了更普遍的实际情况:“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 这是对钱德洪“四有说”的支持,为占绝大多数的、尚有习气缠绕的普通人,指出了切实可行的渐修路径。

最后,他给出了最终的裁决与嘱托:“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

他明确将“四句教”定为必须坚持的“宗旨”,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含了顿悟本体的至高可能性(心之体),也涵盖了渐修实践的必然路径(格物),是贯通上智下愚的“彻上彻下功夫”。教导学生时,需根据其根器深浅,灵活运用,或侧重顿悟,或强调渐修,但都不能偏离这四句的根本框架。

“天泉证道”,是阳明心学发展史上的关键里程碑。它既展现了心学内部“顿悟”与“渐修”两种功夫进路的内在张力,更体现了王阳明作为思想巨匠的包容性与实践性。他既肯定了心体在形而上学层面的超越性与纯粹性,又坚守了儒家在人伦日用中“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品格,防止学问流入虚无空寂的歧途。这次夜话,为他出征广西前的心学传播,定下了最终的、圆融的基调,也成为后世理解和把握阳明学精义的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

次日,王阳明便拖着病体,踏上了前往广西的漫漫征途。他将这次使命,视为践行“致良知”的又一次“事上磨练”。秋风中,他的身影显得愈发清瘦,但目光依旧坚定。他或许已然预感到,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远行,更是走向生命终点的最后旅程。而那夜天泉桥上的哲学交响,则如同他不灭的思想火炬,照亮了此后无数求索者的心灵之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