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1章 少年问圣(1/2)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书香门第。其父王华,乃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为官清正,学识渊博。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王阳明的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然而,王阳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他天性聪颖,却不安于循规蹈矩的章句之学。幼时,他常沉默寡言,但内心世界异常丰富。五岁仍不能言,家人忧之,后有高僧过其门,抚其顶曰:“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王伦根据《论语·卫灵公》所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其取名为“守仁”,字伯安。神奇的是,改名后他便开口说话了,且展现出过人的记忆力。
他的启蒙教育始于祖父的亲自教导。十一岁时,他随祖父赴京,途经镇江金山寺。一日,祖父与友人饮酒赋诗,正沉吟间,年幼的守仁在一旁脱口而出: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举座皆惊,惊叹其诗才与气魄。这并非简单的童言稚语,已然透露出他超越年龄的视野和磅礴的想象力。
在京期间,他接受正式的儒学教育。一次,他向塾师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曰:“惟读书登第耳。”少年王阳明却持不同看法,他认真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学为圣贤”,这个宏大的志向,如同种子,深深植入了他的心田,指引了他一生的求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