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2904章 运筹帷幄

第2904章 运筹帷幄(2/2)

目录

建文二年(1400)四月,经过数月鏖战,朱棣终于整合了来自大宁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增,火速回师救援北平。在北平郊外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与久顿坚城之下、早已师老兵疲的李景隆大军展开决战。燕军以精锐骑兵突击,大败朝廷军。李景隆胆寒,率残部南逃德州,北平之围遂解。

当朱棣凯旋,大军抵达北平城下时,道衍率世子及文武官员出城迎接。望着风尘仆仆但意气风发的朱棣,道衍没有沉浸在解围的喜悦中,他立刻向朱棣献上了关乎整个靖难之役走向的关键战略:

“殿下,李景隆新败,士气低落,朝廷震动,此乃天赐良机!北平之围已解,后方暂安。殿下绝不可在此久留,沉迷于一城一池之得失。当趁朝廷新败,措手不及之际,挟大胜之威,迅速挥师南下,绕过坚固城池,直插腹地,目标直指京师金陵!若拖延时日,待朝廷缓过气来,重整旗鼓,则战事必将迁延日久,胜负难料矣!”

这是一招险棋,也是一招妙棋。它要求朱棣放弃相对稳固的北方根据地,进行一场千里大奔袭,直捣黄龙。朱棣听罢,沉吟片刻,他深知此策的风险,但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和道衍那超越常人的战略胆识。他最终拍板:“就依大师之策!”

于是,朱棣在北平稍作休整后,便再次统领大军,踏上了南征的漫漫长路。而道衍,依旧选择留守北平。他的角色至关重要,他需要确保这条北伐军的生命线绝对稳固,需要统筹后方的一切资源,支援前线,需要应对朝廷可能发起的第二次、第三次北伐,需要稳定民心,更需要作为朱棣最可靠的大脑,在后方总览全局,随时提供决策支持。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道衍坐镇北平,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的总调度。他调度粮草,征发民夫,训练新兵,处理政务,使得朱棣可以心无旁骛地在南方战场纵横驰骋。尽管二人相隔千里,但通过那源源不断的情报和策略传递,道衍的意志和智慧,始终与靖难大军同在。

建文四年(1402)六月,历史的时刻终于到来。燕军历经鏖战,突破重重防线,在灵璧之战中歼灭朝廷最后一支精锐主力,继而突破长江天堑,兵锋直逼南京城下。

此刻,远在北平庆寿寺的道衍,虽身处禅房,心却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的金陵。他日夜推演,等待着那个注定要改变帝国命运的消息。

终于,快马传来捷报:谷王朱橞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降,燕军入城!宫中起火,建文帝朱允炆于大火中下落不明!燕王殿下,已掌控全城!

消息传来,北平城一片欢腾。而道衍,只是缓缓放下手中的念珠,面向南方,深深地行了一礼。他那古井不波的脸上,或许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的微笑。近二十年的谋划,四年的血火煎熬,终于在这一刻,尘埃落定。

不久,朱棣在南京谒孝陵,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次年年号永乐。

消息传回北平,道衍知道,他当年在南京对朱棣许下的那顶“白帽子”,终于送到了。这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黑衣宰相,以其在靖难之役中,特别是留守北平期间展现出的非凡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与坚忍不拔的意志,奠定了其作为永乐朝开国第一元勋的无上功业。他的舞台,即将从幽燕之地,转向整个大明帝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