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5章 功成身退(1/2)
永乐二年(1404),南京皇宫,奉天殿内。
一场规模空前、彰显新朝气象的册封大典正在举行。龙椅之上,明成祖朱棣威严端坐,目光扫过丹墀之下济济一堂的文武百官,最终,落在了位列群臣之首,却依旧身披一袭陈旧黑色僧衣的道衍身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感激与倚重。
司礼监太监高声宣旨,声音在宏伟的大殿中回荡:“……咨尔僧录司左善世道衍,秉忠竭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佐命肇基,功冠群臣。兹特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尔俗姓,赐名‘广孝’,望尔克承朕命,永保勋庸!”
“太子少师”,这是辅导皇太子的最高荣誉职衔,正二品,文臣极品;赐还俗姓并御赐名“广孝”,更是无上的荣宠,意味着皇帝视其为股肱心膂,欲使其家族亦光耀门楣。一时间,满朝文武,无论是否参与过“靖难”,皆向这位昔日的黑衣僧人投去或敬畏、或羡慕、或复杂的目光。
然而,姚广孝(自此我们需以此名称呼他)的反应,却让所有人感到意外。他既未激动涕零,也未显露出丝毫得意。他只是平静地出列,以僧人之礼合十躬身,声音沉稳如古井:“臣,姚广孝,叩谢陛下天恩。”
更令人惊异的是,受封之后,他的生活并未发生任何显着的改变。朱棣多次欲赐予他豪华的府邸、成群的奴仆、绝色的美妾,以及享用不尽的财富,却都被他一一婉拒。他依旧居住在寺庙之中(先是南京的寺院,后多居北京庆寿寺),每日晨钟暮鼓,青灯黄卷,身上穿的,也还是那身洗得有些发白的黑色僧衣。上朝时,他穿上御赐的官袍,俨然当朝一品;退朝后,他即刻换回僧服,依旧是方外之人。这种“上朝着官服,退朝披僧衣”的独特景象,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堪称绝无仅有。他似乎在用这种近乎偏执的方式,提醒着自己,也提醒着世人,他最初的根基本源,以及他对世俗权力和物欲的疏离。
一日,成祖在乾清宫偏殿单独召见姚广孝。殿内熏香袅袅,气氛却有些凝重。朱棣挥退左右,脸上带着难得的犹豫与困扰,他对着这位亦师亦友的臣子,吐露了心中的难题:
“少师,”朱棣的语气十分恳切,“朕能得登大宝,开创这番局面,全赖少师当年擘画与一路辅佐之功,朕心中从未有一刻或忘。如今,国本未定,朕心难安。朕欲立太子,然心中常有疑虑,难以决断。满朝文武,朕能全然信任、且具慧眼者,唯少师一人。请少师为朕决此疑窦。”
姚广孝立刻明白了皇帝的心结。成祖共有四子,长子朱高炽,性情温和仁孝,但体态肥胖,行动不便,且武功不彰;次子朱高煦,性情彪悍,勇武过人,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深得其喜爱,曾有过“勉之,世子多疾”的暧昧承诺。朝中因此形成了支持长子“嫡长”与支持次子“功勋”的两派势力,暗流涌动。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甚至危险的问题,一言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然而,姚广孝没有丝毫回避,他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从容答道:
“陛下,此事关乎国本,非凭个人好恶可定。立嫡以长,此乃太祖高皇帝所定,亦是历代传承之成法,不可轻废。”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朱棣的神色,继续清晰地说道,“且皇长子世子,仁厚孝悌,天下皆知。其在北平留守期间,以万人之寡抗李景隆数十万之众,全城军民归心,足见其能。此正合守成之君所需之德。若立世子,则名正言顺,天下归心,可保社稷安稳。至于汉王(朱高煦),虽勇武善战,然性情暴戾,非万民之福。陛下当为江山社稷计,为后世子孙计。”
这番话,坦率直接,毫无曲意逢迎,完全是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朱棣听罢,沉默了许久。他知道姚广孝说的是对的,只是情感上对朱高煦有所偏爱。最终,他长长叹了口气,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释然:“少师啊少师,你总是这般直言不讳,字字千金。朕,知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