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5章 天朝首航西洋(1/2)
永乐十二年(1414年),印度洋的季风再次鼓满了大明船队巨大的帆篷。这是郑和第四次奉诏远航西洋。此时的船队,已非初次探索时的谨慎试探,而是带着前三次航行积累的丰厚经验、详实海图以及对沿途各国政情民风的深入了解,以更加自信、稳健的姿态,劈波斩浪,向着已知世界的边缘进发。
船队主力已穿越了孟加拉湾,访问了印度次大陆沿岸的古老邦国,如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这里几乎已成为郑和船队往返西洋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和锚地。然而,郑和的使命感和永乐皇帝那“际天极地皆王臣”的雄心,驱使着他们不能止步于此。
在波斯湾入口处,扼守东西方贸易咽喉的霍尔木兹海峡(当时称“忽鲁谟斯”),船队进行了长时间的停靠与贸易。这座位于烈日炙烤下的岛屿城市,其繁华程度令见多识广的明朝使团成员也为之惊叹。集市上汇聚着来自阿拉伯世界、波斯、印度、乃至更遥远西方的商旅。空气中弥漫着霉药、乳香、藏红花的浓烈气味,金线织就的波斯地毯、闪烁着幽光的波斯湾珍珠、锋利无比的大马士革钢刀,无不彰显着这里作为财富与信息交汇中心的地位。
郑和在王宫中拜会了忽鲁谟斯国王,递交国书,赏赐丝帛瓷器,仪式庄重而友好。但在官方交往之外,他更注重从那些见多识广、常年奔波于海上的阿拉伯商船船长和老者口中,搜集更遥远地域的信息。通过随船通事(其中不乏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的穆斯林翻译)的转述,一些此前只在模糊传说中出现的名字,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将军,那位白须的老船长说,向西,越过这片阿拉伯海,沿着‘阿丹’(今亚丁)、‘祖法儿’(今阿曼佐法尔)的海岸线一直向前,会抵达一片巨大的陆地,那里森林茂密,河流宽阔,……”通事仔细地转述着,“他说,那里的居民,皮肤如同深沉的夜色,身体矫健,部落众多,拥有巨大的象牙和一种脖子长得惊人的神奇动物……”
“皮肤如墨……长颈之神兽……”郑和沉吟着,目光投向西方那片蔚蓝之外未知的海域。这些描述,与之前在南洋、在印度听闻的零碎传闻相互印证,在他心中勾勒出一片神秘大陆的模糊轮廓。他知道,古里以西,已超出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范围,是连宋元时期最富冒险精神的海商也较少涉足的领域。
“陛下有旨,令我等‘赍币往赉,示中华之富强’,‘广交天下友邦’,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大明友好之邦。”郑和对身边的副使王景弘、侯显等人说道,语气中带着探索的决断,“既然有此未知大国,我等岂能过门而不入?传令各船,补充足量淡水、果蔬,待信风稳定,继续向西航行!”
命令下达,庞大的船队再次启航。他们沿着阿拉伯半岛南岸的荒凉海岸线谨慎前行,经过了“阿丹”(亚丁),进入了当时明朝人称之为“木骨都束”海域(即非洲东海岸)的广袤水域。航行是艰苦的,漫长的海岸线时而呈现无垠的沙漠,时而又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与他们在东南亚和印度所见的景致大相径庭。他们依靠着星辰、罗盘和积累的航海经验,小心翼翼地记录着航道、避开暗礁。
终于,在一个黎明,了望员发出了信号——前方出现了一片规模可观的聚居地。低矮的土石建筑群蔓延在海岸线上,这便是非洲东岸的重要城邦之一:摩加迪沙(在今索马里)。
当大明宝船那如同移动城堡般的巨大身影,在晨雾中缓缓逼近海岸时,在摩加迪沙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他们世代见过的最大船只,也不过是阿拉伯人的单桅三角帆船(dhows)。此刻,数十艘高达数层、桅杆如林、船体巍峨的巨舰突然出现在海平线上,帆篷遮天蔽日,其视觉冲击力不啻于天神降临。岸上顿时一片恐慌,号角鸣响,人们奔走呼号,手持长矛、盾牌的部落战士迅速集结到海滩,如临大敌。
郑和站在旗舰船头,清晰地看到了岸上的混乱与戒备。他深知,如此庞大的武力展示,若处置不当,极易引发误解和冲突,违背“怀柔远人”的初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