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3章 奉旨造船下海(2/2)
“郑和,你可知朕,为何要倾举国之力,组建这支前所未有的远洋船队?”
郑和略微躬身,恭敬地回答:“陛下圣明,文治武功,超越前古。组建此队,自当是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扬我大明国威于四海,使万邦来朝,共沐天恩。”这是朝堂之上公认的官方理由,也是此次远航的核心政治目标。
朱棣点了点头,目光却投向更遥远的南方天际,仿佛已穿越千山万水,看到了那些传说中的国度。他缓缓说道:“你说得对,但也不全对。扬威四海,固然重要。然朕从一些商旅、前朝遗篇,乃至西域来客口中得知,在西方、南方,越过重重大海,尚有无数邦国。他们或茹毛饮血,或各有文明,却多不知我中华之盛、物产之丰、礼仪之雅。”
他的声音变得深沉而富有感染力:“朕要让他们亲眼见识,何为天朝上国!我们要带去的不只是诏书与赏赐,更是精美的瓷器、光洁的丝绸、醇香的茶叶,让他们知晓中华物产之丰饶,技艺之精湛。同时,我们也要敞开胸怀,将彼地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药材方物,乃至他们历法、典籍之精华,带回中土,以丰富我大明之库藏,开阔我臣民之眼界。这,是一场亘古未有的‘厚往薄来’的盛举,既要彰显武功,亦要传播文教,沟通有无,探索未知。”
皇帝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郑和心中更深层的使命。他瞬间心领神会,陛下所图,绝非简单的耀兵异域,更是一种建立在强大自信基础上的、主动的文明交流与探索。这与他内心深处,自童年起便因家族背景而对远方世界怀有的好奇与向往,不谋而合。
他深深一揖,声音坚定而充满使命感:“陛下高瞻远瞩,胸怀四海,臣顿开茅塞。臣定当竭尽心力,督造好每一艘船,选拔好每一名随员,绝不辱没陛下赋予的使命,必将我大明之文明与威仪,播撒于万里波涛之外,亦将异域之风采,带回呈于御前!”
接下来的日子里,郑和的工作重心,从专注于造船,扩展到了更为全面的远航筹备。他深知,如此规模的远航,绝非仅有巨舰便可成功。他需要一张精准的海图,需要熟悉海洋的向导,需要能驾驭巨舰的舵手与水手,需要能观测星象、判断方位的火长(导航员),需要能维护修理船只的工匠,需要能与异邦沟通的通事(翻译),需要保障队伍健康的医师,需要记录沿途风物的文书,甚至需要为可能的军事行动做准备的精锐官军。
他在龙江港设立了临时的“远航筹备司”,广泛搜集一切与航海相关的资料。无论是官修的《舆地图》,还是民间流传的《针路簿》(航海指南),甚至是宋元时期留下的海外见闻录,他都命人悉心整理、校勘。他亲自召见来自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老船工、老海商,不厌其烦地询问他们关于南海、印度洋的季风规律、洋流走向、暗礁分布、港口情况。他将这些口述的、零散的经验知识,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试图拼凑出一幅尽可能准确的远航路线图。
同时,招募人员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告示贴遍沿海州县,优厚的待遇和“奉旨出海,扬威异域”的荣誉,吸引了各色人等前来应募。郑和亲自面试关键岗位的人选,考察他们的技艺、胆识和品性。他需要的是既能耐得住漫长航行的寂寞与艰苦,又能应对突发海况与陌生环境的可靠之人。
夜幕降临,龙江港的喧嚣渐渐平息,但郑和住所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案头上,堆积着造船进度报表、人员名册、物资清单、海图草稿。他时而凝神细思,时而提笔批注。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编织的,不仅仅是一支船队,更是一条连接大明与未知世界的纽带。这次航行,不仅仅关乎他个人的荣辱成败,更关乎国家的声誉,关乎永乐皇帝的宏图大愿,甚至关乎中华文明与世界的一次历史性碰撞。
江风透过窗棂,带来远方潮汐的气息。郑和放下笔,走到窗前,望向南方漆黑的夜空。那里,星辰闪烁,仿佛在为他指引方向。童年的记忆、父亲的讲述、燕王府的苦读、靖难战场上的硝烟、金殿赐姓的荣光……过往的一切,似乎都在为这一刻做准备。一股混合着沉重责任与无限憧憬的激情,在他胸中澎湃。
万里航程,始于足下。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这灯火通明、斧凿声声的龙江港。巨舰的龙骨已经铺就,一个时代的传奇,正即将拔锚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