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3章 奉旨造船下海(1/2)
永乐二年(1404年),南京,龙江港。
长江的浩荡之水在此处显得格外开阔,江风猎猎,吹拂着港口旌旗,也吹动了站立在码头高处的郑和那身簇新的内官监太监袍服。他目光如炬,凝视着眼前这片绵延数里、喧嚣鼎沸的宏大工场。这里,已不再是寻常的官船修造之所,而是被永乐皇帝钦点,汇聚了大明帝国最顶尖工匠与无限物力,旨在创造一个航海史上前所未有奇迹的核心之地——宝船造船厂。
自那日金殿赐姓,荣宠加身,郑和并未沉溺于荣耀之中,反而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压力。陛下赋予他的,是一项旷古烁今的使命:组建并统帅一支史无前例的庞大远洋船队,扬帆出海,远涉“西洋”。这“西洋”,在当时的认知中,是一片远比东海、南海更加浩瀚、神秘,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的广袤海域,其范围大致涵盖今天的南海、印度洋,直至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海岸。
“郑公公,这是工部与将作监诸位大匠根据您的要求,反复商议后绘制的宝船设计图稿,请您过目。”一名工部郎中恭敬地呈上一卷厚实的图纸,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更带着几分难以抑制的兴奋。
郑和接过图卷,在随从展开的瞬间,他的呼吸也不由得一滞。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图纸上所呈现的巨舰雏形,依然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线条勾勒出的船体雄浑庞大,结构复杂精密。
他仔细审视着每一个细节,手指在图稿上缓缓移动,时而停顿,眉头微蹙。良久,他抬起头,看向身旁簇拥的工部官员和几位须发皆白、眼神却锐利如鹰的老匠师,语气沉稳而坚定:
“诸位辛苦了。此图已显我大明工匠之巧思,然,尚有不足。”他指向船体的龙骨和舷侧结构,“船体,还需更加坚固、更加宏大。我们所要面对的,并非内河风浪,亦非近海波涛,而是大洋深处,那能撕裂寻常舟楫的狂澜与飓风。这船,不仅要能载人载货,更要能成为移动的堡垒、海上的城池,经得起数月乃至数年的远洋颠簸。”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仿佛能穿透图纸,看到那未来将劈波斩浪的巨舰。“记住,我们要去的,是一片前人记载模糊、充满未知的海域。那里的水文、气候、暗礁、巨浪,皆是我等未曾亲历。宝船之设计,首重‘稳’与‘耐’,其次方是‘快’与‘大’。一切用料,必须是最上乘的铁力木、柚木;一切榫卯、钉锔,必须做到毫厘不差;水密隔舱的设计,更要万无一失。”
在郑和的主导和严格要求下,设计图被一次次修改、优化。最终定稿的“宝船”,其规模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根据后世研究与考古发现推断,最大的宝船可能长达一百四十余米,宽近六十米,设有九根桅杆,悬挂十二面巨大的帆篷,其排水量预计可达万吨级别,足以容纳上千名乘员。如此规模,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空前的,即便放眼全球,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里,也罕有木质帆船能够超越。这已不仅仅是船只,它们是漂浮在海上的山岳,是大明国力的具象化体现,是那个时代工程学的巅峰之作。
造船厂内,热火朝天。数以万计的工匠、役夫如同忙碌的工蚁,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汗水。巨大的木材从遥远的西南、岭南地区,通过水陆联运,艰难地运抵龙江。斧凿的敲击声、锯木的嘶鸣声、号子声、监工的指令声,交织成一曲雄浑的劳动交响。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的清香、桐油的气味以及汗水的咸涩。郑和每日必亲临工地,巡视进度。他并非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每一个环节,从龙骨的铺设,到船板的铆接,从桅杆的选料,到帆索的编织,他都要仔细询问,甚至与老匠师讨论良久。他虽非工匠出身,但凭借在燕王府时期积累的广博学识和惊人的学习能力,很快便能抓住技术关键,提出的问题往往切中要害,令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暗自佩服。
这一日,码头上的气氛陡然变得更加庄严肃穆。旌旗仪仗,由远及近,永乐皇帝朱棣竟亲自驾临龙江港视察。郑和闻讯,急忙整理衣冠,率众前往迎驾。
朱棣站在码头高处,眺望着江岸旁那已初具规模、如同巨兽骨架般的几艘宝船船体,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豪情。在郑和的陪同下,他深入船厂,参观了正在合拢的船体结构,询问了木材的供应、工匠的待遇以及工程的难点。
行至一艘已铺设好甲板、正在安装主桅杆的巨舰旁,朱棣停下脚步,手抚着那需要数人合抱的巨大桅杆底座,转向身旁的郑和,意味深长地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