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1章 巴山蜀水 将门虎女(1574-1595)(2/2)
每日寅时,当忠州城还浸在墨色中,秦府梅林便响起破风声。良玉着窄袖胡服,在落梅如雪中习练家传“破虏刀法”。这套源自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刀术,经秦家数代改良,融入了巴蜀山地作战的特点。某年腊月,大雪封山,她练完刀法后突发奇想,以刀为笔在雪地勾勒边防形势。当秦葵晨起观雪时,赫然看见演武场上呈现完整的《九边图》,不仅标注了鞑靼土默特部驻牧地,连辽东李成梁防区要隘都清晰可辨。
“此图从何得来?”秦葵强压震惊。良玉收刀施礼:“上月父亲与幕僚议事时,女儿在屏风后默记的。”她随即以刀尖点向河套地区:“俺答汗虽受封顺义王,其孙扯力克仍时常犯边,此处当设游击策应。”这番见解让秦葵连夜取出秘藏多年的《舆地战守图》。这套祖传舆图源自洪武年间,详细记载各地关隘、漕运与屯田要地,原本要待儿子弱冠才传授。
在系统学习舆地之余,良玉更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万历十三年(1585)端午,她随父兄观看忠州水师操演,见战船在鸣玉溪转弯处屡屡搁浅,竟提出“改尖底船为平底,加设侧桨”的建议。后来戚家军水师参将路过忠州,见到改良后的战船,误以为是俞大猷《洗海近事》中的设计。
最让秦葵欣慰的是,良玉虽好武事,却从未荒废文墨。她的书房里,《武经七书》与《太白阴经》间夹着自绘的《川东苗防图》,砚台旁永远搁着丈量土地的绳尺。某次批注《司马法》时,她写下“仁本非姑息,义战为安民”的见解,让前来考校学问的忠州学正感叹:“若使木兰见此人,当焚甲弃戈归纺织。”
随着岁月流逝,梅林中的女童长成少女,那把鸣鸿刀在她手中已轻若无物。每当月色清明,她常独立演武场,望着墙上的巨幅《大明混一图》出神。地图上山川纵横,而她不知道的是,自己未来的命运将如墨线般,在这片辽阔疆域上刻下深深的轨迹——从白山黑水到云贵高原,从紫禁城阙到石柱雄关,一个属于巾帼帅才的时代正悄然来临。
在秦府后园的太湖石上,至今留着她十五岁时镌刻的诗句:“玉腕可擎天半壁,娥眉敢夺万人锋。”这铮铮誓言,仿佛在向世人预告:川江的激流即将孕育出一位震动大明王朝的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