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6章 开封府尹 明断如神(2/2)
此事传开,汴京百姓编出民谣:“吴开封,明如镜,皇亲国戚也心惊。”更有说书人将此事改编成《包龙图再世》话本,在瓦舍日夜传唱。但吴育面临的考验远未结束。
十一月,京畿漕运又发大案。有漕工举报纲船夹带私盐,牵扯出三司使杜衍的侄儿杜琰。吴育亲自夜查汴河码头,在寒风中蹲守三夜,终于截获满载私盐的纲船。追查账册时,却发现所有文书均用暗语记录,如 “白玉”指盐、“金鳞”指铜钱。
吴育召集府中老吏,结合自己在三司任职的经验,七日内破译全部密码。结案时,他特意将杜琰与其他案犯分开审理,既避免牵连杜衍,又确保首恶必惩。这种讲究策略的处置,连政见相左的御史中丞孔道辅都赞叹:“吴育办案,如良医用药,既去病灶,又不伤元气。”
康定二年开春,吴育开始推行系列改革。他在府衙前设立 “鸣冤鼓”,允许百姓直诉;创建“案卷勾稽法”,要求所有案件七日内必须初查;更制定《检验格目新式》,将验尸、验伤标准细化到“创口深浅须量三分”的程度。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京师治安的整顿。当时汴京“鬼市子”夜间猖獗,多有盗窃销赃之事。吴育不像前任那样简单取缔,而是在大相国寺后院设立“官市”,派衙役维持秩序,既方便交易又便于监管。他还将流浪少年编入“厢军幼营”,请老兵教授武艺,后来这些少年中竟有数十人考取武举。
四月暮春,开封府迎来最大考验。契丹使臣在驿馆暴毙,辽国怀疑有人下毒。吴育亲率仵作检验,发现死者实因过量服用五石散中毒。他不仅出示《太医局方书》为证,更从使臣行李中查获未服用的药散。结案后,辽国特使特意到府衙致谢,此事被苏舜卿记入《东京梦华录》,成为宋代外交司法的经典案例。
在开封府的四百余日,吴育共审理积案三百余件,其中涉及宗室、外戚的要案十七起。他创立的“案限簿”制度,要求每案标注审理进度,这个创新后来被推广到全国。某次仁宗微服私访至开封府,看见吴育深夜仍在批阅案卷,案头放着冷掉的胡饼,不禁对随行太监感叹:“若百官皆似吴育,何愁天下不治?”
然而树大招风。这年冬天,御史台突然收到匿名状,诬告吴育“滥施刑罚”。虽然很快查清是某权贵报复所为,但吴育深知,在波谲云诡的京师,刚正不阿既是美德,也可能成为负累。在他即将离任的那个雪夜,开封府衙的鸣冤鼓突然被百姓自发系上红绸,这个动人的场景,后来被画入《宋史·舆服志》的插图中。
而此刻的吴育不会想到,他在开封府培养的明察秋毫之能,即将在更大的政治风暴中经受考验——庆历新政的浪潮正扑面而来,他将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继续坚守“法者天下公器”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