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3章 临安任上 惠民安邦(2/2)
翌年开春,恰逢两浙路微旱。吴育立即上书请求以赈灾款兴修水利。获得批准后,他创造性地将工程分为三部分:招募流民疏浚西湖,以每日三升米计酬;征调厢军修筑闸堰,另给饷银;发动乡绅捐资捐料,立碑记功。在开挖新渠时,他沿用汉代“井渠法”,每隔百步设一竖井,既利通风又便清淤。这项创新后来被沈括记入《梦溪笔谈》。
工程进行到关键时刻,有属吏为赶进度,建议征调灵隐寺、净慈寺的僧众服役。吴育立即在工地召集所有吏员,正色道:“昔年唐武宗灭佛,至今史书诟病。释子方外之人,岂可妄役?”这番话通过游方僧人传遍江南,净慈寺主持特意送来《金刚经》注解表达敬意。此事后来被欧阳修写入《归田录》,称赞吴育“通达事理,不拘一格”。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商贸的治理。临安作为漕运枢纽,各地商船云集,却长期被地痞流氓控制的“埠头”把持。吴育创设“船引”制度,商人凭县衙发放的凭证直接交易,革除中间盘剥。又在城南设立“市舶司临安分司”,专司海外贸易。这些措施使临安商税在天圣八年增至二十五万贯,较三年前翻了一番。
在教育方面,吴育重建了县学。他亲自为学子讲解《周礼》,特别强调“荒政十二”中的“散利”、“薄征”等条款。某日讲到“保息六养万民”时,他结合临安实际,提出“常平仓改储新粮”之法:将存粮轮换出售,既防霉变,又平粮价。这套理论后来被王安石变法时采纳,写入《青苗法》实施细则。
天圣九年(1031)春,吴育三年任满。离任那天,出现了宋代地方官史上罕见的一幕:不仅临安百姓“扶老携幼,塞道阻行”,更有闻讯赶来的明州、秀州等地乡民,在官道旁设香案跪送。百姓献上的万民伞上,绣着“明镜高悬”四字,伞骨竟是用他当年铸造的铁斛熔铸而成。
最让吴育动容的是,十几个受过“幼孤粮仓”恩惠的孤儿,捧着在县学考取的童生文凭前来送行。这个细节被路过的谏官记录在奏章中,成为吴育日后入主开封府的重要政绩依据。而此刻的吴育不会想到,他在临安改革的经验,即将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范仲淹正在起草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多处可见临安新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