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504章 折冲樽俎:地理学的外交胜利

第1504章 折冲樽俎:地理学的外交胜利(2/2)

目录

在最为关键的一轮谈判中,眼见在《澶渊誓书》上占不到任何便宜,杨益戒变换了策略,意图在具体地理认知上制造模糊。他抛出了一连串关于边界山川、堡寨的具体位置问题,试图将水搅浑。然而,这恰恰落入了沈括最擅长的领域。只见沈括不慌不忙,命随从展开一幅幅地图与文书。他对于边境地区的山川走向、水系分布、戍堡距离,乃至历史沿革,无不如数家珍,其精确程度,令在场的辽国官员也暗自咋舌。他的叙述,逻辑严密,数据清晰,仿佛曾亲身踏勘过每一寸土地,将辽方试图制造的模糊地带,照得清清楚楚,无可辩驳。

最后,在千余双眼睛的注视下,沈括使出了他的杀手锏。他请出了那幅太宗年间契丹文绘制的地图摹本,当众展开,指向其上黄嵬山的标注,朗声说道:“此乃贵国当年进献之图,其上明载,黄嵬山属南朝(宋)境内。岂有今日反索故土之理?”

图穷匕见!对方自己的地图成了最有力的反证。大厅之内,顿时一片哗然,辽国群臣面面相觑,杨益戒的脸色也变得极为难看。证据确凿,辽方在黄嵬山问题上的主张彻底失去了法理和事实的基础。

黔驴技穷之下,杨益戒等人不得已,又转而索要另一处地点——天池(今山西宁武境内管涔山上的天地)。此地历来为宋方祭祀之地,意义特殊。面对对方新的无理要求,沈括霍然起身,神色凛然,目光如炬,他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掷地有声地回应道:“尺地寸土,受之祖宗!括等奉使,唯知以死守之。岂敢轻以与人!尔等若必欲得之,除非兵戈相见!”

其声震屋瓦,其气贯长虹。这已不仅仅是外交辞令,更是一位臣子扞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铮铮誓言。辽人为其气势所慑,知道在此人面前,任何威逼利诱、狡辩纠缠都已无效,最终只得悻悻然放弃了在天池地的索求。

历经六轮艰难曲折的谈判,沈括以其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维、无畏的胆魄和灵活的外交手腕,成功挫败了辽国的领土野心,迫使对方回到了以《澶渊誓书》为准则的轨道上,最终维持了边境的原状。

使命既成,沈括一行启程南归。归途之上,他并未放松。作为一位有着深远眼光的科学家和战略家,他深知此次深入辽境的机会千载难逢。他表面上与辽国送伴使诗词唱和,谈笑风生,暗中却以他那训练有素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细致入微地记录下沿途的山川形势、道路险隘、河流津渡、军镇分布乃至民情风俗。他利用自己改进的“飞鸟直达”测绘法的原理,在心中构建着辽国南部的地理模型。

回到汴京后,他立即将这一切整理、绘制,撰成了详尽的《使契丹图抄》。这部着作不仅文字描述精准,更附有精妙的地图。尤为令人惊叹的是,后世比对发现,他对阴山山脉等关键地形的方位、距离测算,误差竟仅在百步(约合今一百五十余米)之内!这在当时的测绘条件下,堪称奇迹。这部着作成为了解辽国地理、巩固北宋北部边防的珍贵情报资料,其科学价值与军事价值同样不朽。

当沈括的车驾抵达汴京时,捷报早已传遍京城。百姓们感念这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使臣,自发夹道迎候,欢呼之声不绝于耳。皇宫之内,一直悬心的宋神宗终于舒展了眉头,他亲自接见沈括,听完其完整奏报后,不禁感慨万千,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发出了那句流传后世的赞叹:

“存中折冲,胜十万雄兵!”

“存中”是沈括的表字,神宗以此亲切称呼,足见其激赏与欣慰。这一刻,沈括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他未曾动用一兵一卒,仅凭胸中的学识与袖中的证据,便化解了一场迫在眉睫的边境危机,扞卫了国家的疆土与尊严。这是理性的胜利,是知识的凯歌,更是地理学在外交战场上的一次辉煌绝唱。然而,盛誉之下,命运的暗流仍在涌动,西北边陲的永乐城,一个更大的考验,正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