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504章 折冲樽俎:地理学的外交胜利

第1504章 折冲樽俎:地理学的外交胜利(1/2)

目录

第四章 折冲樽俎:地理学的外交胜利(1075-1076)

熙宁八年的初夏,汴京的繁华之下,涌动着一股不安的暗流。北部边境传来的消息,如同渐渐聚拢的乌云,压在朝堂每一位大臣的心头。辽国使臣萧禧,再度携国书南来,这一次,他的言辞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为倨傲强硬。围绕着代州以北黄嵬山(今山西原平西北)一带的边境划分,辽人旧事重提,声称宋方侵占了其领土,要求重新划界。萧禧甚至放言:“不得地,勿归!”大有一言不合,北疆烽火重燃之势。

辽国的压力并非空穴来风。此时宋朝正深陷于对交趾(今越南北部)的用兵之中,西北又与西夏时有摩擦,国力东西支绌。辽廷看准了这个时机,意图趁火打劫,通过边境挑衅,攫取实际的领土利益。宋神宗与宰相王安石,虽力主强兵,但深知同时开启两条战线乃兵家大忌。朝堂之上,和战两派争论不休,气氛凝重。

就在这焦灼之际,一个人的名字被提到了御前——权三司使沈括。之所以是他,不仅因其在变法中表现出的干练与忠诚,更因其博闻强识,尤精地理舆图。不久前,他在司天监以实测革新历法,在军器监以算法提升武备,其严谨务实的学风,给神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刻,面对辽人凭借地理模糊地带发起的诘难,一个精通地理的使臣,或许正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沈括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回谢辽国使,肩负起勘界谈判的重任。他深知此行如履薄冰,一言一行关乎国土得失,甚至两国安危。在接受诏命后,他并未急于北上,而是做了一件至关重要,也极具其个人风格的事情——他请求调阅枢密院收藏的所有与前朝及本朝辽关系相关的档案文书。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括埋首于浩繁的卷宗之中,如同一位老练的侦探,在故纸堆里搜寻着决定性的证据。汗水浸湿了他的官袍,烛光映照着他疲惫却专注的面容。终于,他的目光锁定在一份至关重要的文件上——真宗皇帝年间与辽签订的《澶渊誓书》副本。他反复研读其中关于边界划分的条款,一字一句,不敢遗漏。誓书中明确写道,双方边界“以古长城为界”。

“古长城为界……”沈括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立刻找来近年来边境官员绘制的山川形势图,与《澶渊誓书》的条文相互印证。精确的计算与缜密的空间推理,此刻成了他最有力的武器。结果清晰地显示:辽方所争议的黄嵬山一带,根本不在古长城以北,而是在古长城以南约三十里的宋境之内!辽人的领土要求,完全是无理取闹,是对《澶渊誓书》的公然违背。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继续深挖,又找到了太宗皇帝时期,辽国自己绘制并进献的一幅契丹文地图。在这幅已然泛黄的古地图上,黄嵬山的位置,被明确标注在宋境一侧。这无疑是来自对方内部的铁证。沈括强压住内心的激动,将这份关键地图的摹本以及《澶渊誓书》相关条款的摘要,小心翼翼地誊录下来,密藏于袖中。这薄薄的几页纸,承载的将是千斤重担。

带着这些无声的“武器”,沈括与副使李承之等人,踏上了北上的路途。越过白沟河,进入辽境,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辽朝接待的规格虽不失礼节,但那种隐隐的傲慢与审视,无处不在。

谈判在辽国南京(今北京)的宫殿内举行。辽方派出的主谈是枢密副使杨益戒,一位经验丰富、言辞犀利的老臣。谈判大厅周围,环立着辽国的文武官员、部族首领,人数多达千余,他们目光灼灼,试图以人多势众的威压,迫使宋使屈服。这已不仅是一场外交谈判,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的心理战。

前几轮谈判,异常艰苦。杨益戒咄咄逼人,反复强调黄嵬山地区乃辽国故土,指责宋人蚕食侵占。沈括沉着应对,每每引经据典,依据《澶渊誓书》的条文,据理力争。他清晰地指出,根据誓书所定之界,争议区本属宋土,不存在“侵占”之说。当杨益戒及其僚属在誓书条文细节上胡搅蛮缠、试图混淆视听时,沈括早已将条文烂熟于胸,对答如流,“众莫能屈”。辽人“环而听者千辈”,最终却“讪不能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