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201章 书香门第,少女初成(1084-1101)

第1201章 书香门第,少女初成(1084-1101)(2/2)

目录

某年盛夏,十岁的李清照在书房习字。窗外骤雨初歇,她见海棠零落,忽然文思泉涌,提笔在花笺上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恰逢李格非宴请文友,晁补之见到墨迹未干的诗稿,拍案叫绝:“此词清新婉丽,暗含哲思,岂是十岁女童所能为?”

座中宾客传阅后皆惊叹不已。张耒捋须赞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绿肥红瘦’四字,道尽春逝之伤,直追李后主!”李格非强抑自豪,谦道:“小女信笔涂鸦,诸公过誉了。”

晁补之却正色道:“此女才情,当冠绝古今。他日必在词坛开宗立派!”

自此,李清照才名渐显。她常在父亲书房翻阅典籍,尤爱《庄子》与《世说新语》。某日读至《晋书·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她凝思片刻,在书眉批注:“咏絮虽工,终逊自然。”李格非见批注,暗惊女儿见识已超寻常闺秀。

元符三年(1100年),李清照随父迁居汴京。临行前,她将母亲留下的海棠手帕仔细收进行囊。马车驶离明水镇时,她回头望着渐远的故宅,轻声吟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即兴之句,后来成为《如梦令》的雏形。

十七岁的李清照初到汴京,正值元宵灯会。她女扮男装与弟弟同游,在樊楼偶遇太学生赵明诚。二人论及金石书画,竟忘乎所以。赵明诚赞她:“兄台见识不凡,可是太学同窗?”李清照笑而不答,只在分别时遗落一方绣帕。赵明诚拾起帕子,但见角上绣着海棠,旁有清秀小字:“清照戏笔”。他猛然忆起词坛盛传的“绿肥红瘦”,不由怔在当场——原来那位惊才绝艳的词人,竟是方才侃侃而谈的少年郎。

这方海棠绣帕,悄然系起中国文学史上最着名的姻缘之一。而此刻的李清照尚不知晓,她的人生即将翻开崭新篇章。汴京的月光洒在书案上,她正为即将完稿的《词论》添上最后一句:“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窗外,又一树海棠含苞待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