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011章 文脉绵长:苏门后世

第1011章 文脉绵长:苏门后世(1/2)

目录

第十一章 文脉绵长:苏门后世

建中靖国元年(1101)八月,苏辙在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麓为兄长举行葬礼。下葬时,他特意将苏轼在儋州常用的椰盏与黄州所得的赤壁砚置于棺中,完成兄长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愿。当最后一抔黄土覆盖墓穴,苏辙忽然想起四十年前兄弟二人初入汴京时,苏轼曾说:他日当归卧嵩山,与子同看烟霞。如今烟霞犹在,却只剩他独自面对。

苏门遗泽:三子各彰其德。

苏轼三子在父亲精神滋养下各成佳器。长子苏迈恪守不欺暗室的家训,任韶州仁化县令时,曾因拒征超额茶税与转运使抗争。某日巡察河堤,见老农所用锄柄刻着元丰七年苏公颁,原是当年苏轼知登州时发放的农具,遂跪抱锄柄泣不成声。晚年编撰《东坡先生遗事》,将乌台诗案中百姓焚香祈命的细节悉数收录,为后世留下信史。

次子苏迨官至参议大夫,最得父亲科学精神。在江西提举常平司时,改进苏轼在惠州发明的竹筒滴灌法,使赣南丘陵稻作增收三成。某次勘察水灾,他效仿父亲绘制《灾情星象对应图》,以天体运行解释雨汛周期,开创古代气象学新境。

季子苏过侍父最久,伴随岭南谪居全程。他的《斜川集》不仅诗风酷似其父,更留下《论海南黎事书》等珍贵民族志。在颍昌经营湖阴庄园时,他完全依照父亲描述的儋州桃榔庵布局,连书斋都命名小斜川,时人称为小东坡。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每年寒食必携父亲在黄州手绘的《赤壁烟雨图》至江边展拜,说要让父亲听听故乡水声。

南宋薪传:文脉的重新发现。

南宋建炎四年(1130),苏过之子苏籀在战火中抢救出祖父《易传》雕版,隐居许昌编撰《栾城遗言》。这本书意外保存了三苏的日常对话,如苏轼论书法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谈饮食火候足时他自美,甚至记载他晚年见到米芾怪异拜石时的笑谈:吾从稷下诸生,未尝见此狡狯。

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在蜀中重走苏轼当年出峡路线,于忠州白傅祠见东坡题壁墨迹,慨然题诗:千年精魄垂宇宙,笑看巴童唱竹枝。此时苏轼诗文已在民间产生奇异变异——黄州农人用《赤壁赋》片段作插秧号子,杭州歌女将《水调歌头》改编为姻缘占卜曲,甚至岭南疍民把日啖荔枝三百颗刻在船头作辟邪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