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008章 岭南岁月:此心安处

第1008章 岭南岁月:此心安处(1/2)

目录

第八章 岭南岁月:此心安处

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的汴京,新党再度得势的肃杀之气弥漫朝堂。年近花甲的苏轼在定州任上接连收到三道谪令,从英州到惠州,最终定格在“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启程时老仆泣问:“岭南瘴疠,学士可能生还?”他指着廊下新燕答:“此鸟每岁南迁,何曾问过归期?”

南岭路上的生命勘验。

南迁路途成了他对北宋河山的最后一次巡礼。在虔州郁孤台,他抚摸辛弃疾三十年前的题壁,发现“山为翠浪涌”句竟与自己少年诗作暗合;过大庾岭遇守关老卒,听闻是当年狄青部下,特赠手抄《金刚经》。最惊心动魄在真阳峡,舟船触礁,他紧抱书箱漂游三里,上岸后笑对惊魂未定的苏过说:“岭南山水迎客之道,颇见性情。”

十月二日抵惠州,这个被中原视为“瘴疠之地”的边城,却以温润的木棉迎接他。太守詹范将官舍安排在三司行衙,他却执意搬进合江楼,因见楼下“江风可收罗浮烟霞”。某日晨起,见荔枝林中老妪采摘,讨食数颗后挥毫题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消息传开,惠州士子争相抄录——他们不知道,这位谪官在写此句时,正因痔疾发作卧在竹榻上,墨迹里还混着血水。

惠州父母:犀带换长桥。

绍圣二年(1095)元宵,苏轼在丰湖书院讲学,见学子们踏着浮桥战战兢兢过湖,当夜便去找广南东路提刑程正辅。这位昔日政敌竟是他的表兄,两人在烛下对着惠州地图,用朱砂画出东新桥与西新桥的方位。为筹工料,他捐出哲宗御赐的犀带,又说服道士邓守安筑堤引水。施工时他每日到现场,用竹竿测量水深,老石匠见他指甲缝里嵌着朱砂粉,惊呼:“苏学士会堪舆?”他莞尔:“昔在黄州治水,略通而已。”

更深远的是医药传播。见当地巫医盛行,他结合汴京官药局方剂,编成《苏沈良方》岭南本。采药罗浮山时,他发现紫金丹原料凤尾蕉,特意在《杂记》中注明“孕妇忌服”,旁边画着蜷缩的胎儿简图。某日救治中暑商贾,用黄州所创的“圣散子”,药汤沸腾时恍见王闰之在灶前扇火的身影——这个为他生育二子、历经磨难的续弦妻子,已在前年病逝真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