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元佑更化:翰林风月(2/2)
最经典的场景发生在他任主考官时。为防举子夹带,他发明 “糊名易书”之法,考生需解发袒衣受检。落第者怀恨,编出“苏轼善谑”的段子:某举子画眉入试,被勒令当场洗去,遂有 “至今不画百眉,东坡防举子”的谺语。其实他批阅试卷常至深夜,有份策论痛陈免役法之弊,他竟提笔批注:“此言过激,然新法非全无可取。”
文人雅集与生活情趣。
这段时期他的宅邸成了汴京文化沙龙。黄庭坚常来切磋句法,米芾抱着新得砚石登门求鉴。某次米芾索书,苏轼指着对方怀中的紫金砚笑道:“须得君家石砚为润笔。”米芾紧张抱砚:“此吾性命!”苏轼夺砚泼墨,写就《黄州寒食诗》相赠:“以诗换砚,两不相亏。”后来这方砚被米芾带进坟墓,成就:翰墨姻缘,死生不离“的佳话。
但最懂他的还是朝云。某日退朝,他摸着便便大腹问侍儿:“此中何物?”一答“文章”,一答“见识”,皆不称意。二十岁的朝云正抱着斗笠过来,应声答:“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笑纹里却藏着苦涩——这话戳中了他既不见容于新党、又被旧党猜忌的处境。他特意将此事记入《东坡志林》,还让李公麟给朝云画了幅《捧笠图》。
翰苑春秋的忧思。
在翰林院值夜时,他常望着银台门的月色想起黄州。某夜起草《范子渊贬官制》,这个当年整治他的新党爪牙如今遭贬,他笔下却不见快意,反写 “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年轻哲宗曾在迩英阁问他: “苏轼先朝为何被贬?”他躬身答: “臣如野麋,不适笼络。”太后在帘后轻叹,赏下一盘江南新贡的枇杷。
元佑四年(1089)三月,他终获外放杭州。离京前夜,翰林院同僚在琼林苑饯行。月光透过玉兰花影洒在砚池里,他忽然以箸击节,吟出“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旧句。众人发现他官袍肘部磨得发亮,袖口还沾着某日试院画竹的墨痕——四年玉堂生涯,留下的不过是几箱书稿、数茎白发,还有那个“不合时宜”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