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东坡居士:江海寄余生(1/2)
第六章 东坡居士:江海寄余生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在料峭春寒中抵达黄州。这个长江边的小城,将以五年的时光,见证他从苏轼蜕变为苏东坡。作为本州安置的犯官,他寄居在定惠院,每日焚香默坐,深自省察。某夜闻孤雁哀鸣,他想起狱中那尾险些成为断头饭的鳊鱼,提笔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写照?
东坡躬耕:在泥土中重生。
生活的困窘迫使他向太守乞得城东五十亩荒地。这片位于山麓的坡地,曾是军营废址,布满瓦砾荆棘。开春后,他头戴竹笠,手扶铁耒,带领家人刈草烧荒。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他在给范子丰的信中写道。当第一批麦种撒入焦土,他突然领悟:自己何尝不是被命运刈割后重生的麦穗?
这片坡地让他想起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写的《东坡种花诗》,遂自号东坡居士。名号的转变标志着重生:从朝堂的到田间的,从待罪之身到自足农夫。他在坡顶建雪堂,墙壁亲手绘制雪景寒林,皆藏霜月凛然之气。某夜醉归迷路,循着牛粪气息找到家门,他对倚门等候的儿子大笑:此天地至香也!。
苏轼被贬黄州,这里写下《猪肉颂》,清晰记录了烹饪方法: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作品被视为东坡肉的食谱源头,其中描述的慢火少水烹饪原理与后世东坡肉做法完全一致。东坡肉是他在生活困境中运用智慧创造的美食。
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提到:东坡在黄州,常食猪肉,其法特异。同时期林洪《山家清供》虽未直接命名东坡肉,但记载了仿效苏轼的猪肉烹饪法。虽然东坡肉起源于黄州,但真正使其成为经典菜式的是杭州:南宋时期,杭州作为都城,将苏轼在黄州的烹饪方法精致化。明清时期,东坡肉被正式列入浙菜菜谱。现代标准做法:选用五花肉,加酱油、黄酒,小火慢炖两小时以上。
临皋亭下的浩渺之思。
移居临皋亭后,苏轼与长江朝夕相对。某个秋夜他与友人饮醉,独立江岸,听涛声如万马奔腾,恍惚间觉得脚下土地正在移动。回到书房挥毫写下《临江仙》,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成,掷笔酣睡。翌日清晨,这首词已传遍黄州。太守徐君猷大惊失色—罪官逃亡可是失职大罪,急忙带人赶到临皋亭,却见东坡高卧未起,鼾声如雷。这个充满禅意的误会,后来成为黄州百姓最乐道的轶事。
其实他何尝不想遁世?但在给李常的信中透露心迹: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某日见渔夫从江中捞起破碎的官船桅杆,他忽然对参寥和尚说:宦海沉浮,不过如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