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少年砺剑:峨眉淬雪(1/2)
第二章 少年砺剑:峨眉淬雪
嘉佑元年(1056)春,岷江的冰雪初融,眉山城浸润在湿润的雾气里。二十岁的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江岸辞别亲友,三骑青驴踏上了前往汴京的旅程。程夫人将连夜缝制的棉袍塞进行囊,望着长子腰间佩剑上凝结的晨露,忽然忆起他周岁抓周时紧握毛笔不放的模样——那支笔,此刻正静静躺在书匣最深处。
此行取金牛道北上,过剑门关时正值雨后初霁。苏轼勒缰仰望,见剑门七十二峰如青铜剑戟直插苍穹,不禁朗声吟道:剑门天设险,北向控函秦。 苏洵在旁颔首:昔年李太白叹蜀道难,今汝辈当知出蜀亦难。 行至大散关,苏轼特意下马抚摸城砖上斑驳的箭痕,这些金戈铁马的印记与他怀中《战国策》的篇章渐渐重叠。
两个月的风尘仆仆,当秦岭最后的隘口在身后合拢,中原的平畴沃野豁然展开。苏轼在潼关黄河畔驻足,看浑黄激流撞击砥柱石,忽然对弟弟说:子由,这河水像极了父亲文章的气象。 是夜宿于洛阳龙门,他对着伊阙石窟的万千佛影,第一次将蜀地的灵秀与北地的雄浑融成了胸中万千气象。
科举风云:欧阳修的惊叹。
嘉佑二年(1057)正月,汴京尚在春寒中战栗,礼部南贡院却已聚满四方举子。苏轼在号舍呵冻研墨时,不会知道自己的考卷正掀起怎样的波澜。主考官欧阳修阅得《刑赏忠厚之论》,见文中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典故,回头问副考官梅尧臣:此出何典?梅氏沉吟:何必出处? 欧公仍不放心,疑是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置为第二。
及至殿试唱名,仁宗皇帝在崇政殿见苏轼策论纵横捭阖,转头对侍臣笑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指的正是苏轼兄弟。琼林宴上,欧阳修执盏来到新科进士席前,当着曾巩的面对苏轼慨然长叹: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满座朱衣皆惊,这句断言随着御沟流水传遍京师,竟比榜文传得更快。
更大的荣光还在后头。三年后制科考试,苏轼以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入第三等——这是北宋开国百年来的最高成绩,上次获此殊荣的还要追溯到天圣年间的吴育。在崇政殿应对时,他论及宫闱节俭、边备弛废,甚至直指仁宗畏天省灾之实不着,垂帘的曹太后闻之动容,命内侍重录其策论送福宁殿御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