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破例之行,温暖传递(1/2)
就在何雨柱以为,那盘棋局是他与大领导在这个特殊时期最后的交集,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嘱托已深埋心底,只待时间酝酿之时,一个在他认知逻辑里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场景,正在大领导那略显空荡的家中上演。通常来说,风雨飘摇之际,明哲保身是常态,主动靠近尤其是靠近他们这些看似“失势”之人,无异于引火烧身。然而,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往往就体现在这种“反逻辑”的抉择之中。
……
棋局结束后的第三天傍晚,大领导家中更显冷清。大部分书籍和文件已经打包,只留下些许必备的生活用品和那套承载了无数决策与思考的沙发桌椅。领导夫人仔细地擦拭着一个相框,里面是多年前她与大领导在延安时期的合影,那时他们风华正茂,眼神里充满了理想的光芒。她轻轻叹了口气,将相框小心翼翼地放入铺满软布的箱子底层。
做完这些,她走到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的大领导身边,柔声开口道:“老李,我们明天就要动身了。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回来。院子里这些老邻居、老朋友,该告别的也都告别了。只是……柱子一家人,对咱是实心实意的好。柱子媳妇秋叶,生了孩子之后,我们还没正式见过,更没抱过那孩子。这眼看要走了,于情于理,是不是该和他们一家吃顿饭?也算全了这份情谊。”
大领导缓缓睁开眼,眼中虽仍有血丝,但比之前几日,多了几分清明与沉静。何雨柱那番“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话语,如同在他心湖中投下了一块定心石,涟漪虽未完全平息,却让他重新找到了某种锚点。他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柱子这孩子,重情义,有担当,不是那种趋炎附势之辈。我们能认识他,是缘分。他媳妇冉秋叶,书香门第,知书达理,也是难得。孩子出生,我们做长辈的,确实该去看看。”
他顿了顿,考虑到现实情况,接着说:“这天气渐凉,孩子还小,带着出门不方便,别再着了风寒。这样吧,我们……我们去柱子家看看。也算是认认门,看看他生活的地方。” 这个决定,对于他如今的身份和处境而言,略显突兀,甚至有些“屈尊”,但此刻,他更愿意遵循内心的情感指引,抛却那些不必要的身份桎梏。
领导夫人有些意外,但随即表示赞同:“也好。去看看柱子家什么样,也看看孩子。我准备点东西,总不能空手上门。” 她开始思忖带什么礼物既合适又不显得过于招摇。
而此刻的何雨柱,对这一切浑然不知。他正骑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哪里都响的“二八大杠”,穿行在四九城渐起的寒风中,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心里盘算着晚上给媳妇冉秋叶做点什么好吃的补身子,顺便想想怎么应对院里那几位“大爷”可能出的幺蛾子。他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那种围绕着食堂、锅灶、四合院和媳妇孩子转的简单节奏,只是心底,多了一份对远方长者的牵挂。
日子平静地流淌,如同胡同口那条几乎凝滞的河水。转眼,到了大领导南下前最后一天的下午。
这天下午,阳光勉强穿透云层,给灰扑扑的四合院染上一层淡金。阎埠贵照例搬了个小马扎坐在院门口,一边就着微弱的光线修理一副旧眼镜架,一边用那双精于算计的眼睛打量着进出院落的人。这是他作为“门神”兼“情报站长”的日常功课。
就在这时,两个身影出现在了院门口。走在前面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身着半旧但整洁中山装的老人,虽然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倦意,但腰杆挺直,步履沉稳,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度。他身旁是一位同样年纪、穿着素雅棉袄的女性,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慈祥中透着坚毅,手里还提着一个看起来颇有些分量的布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