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跨时空能源构想?(1/2)
第 343 集
滨海市天辰科技的能源实验室,巨大的全息投影屏幕上,展示着古代大雍朝的地脉分布图和现代滨海市的能源网络,两者之间用金色的线条连接,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能源循环系统模型。林天站在屏幕前,手里拿着激光笔,正在向来自国家能源局、中科院、清华大学的专家们讲解 “跨时空能源供给体系” 的构想。
“各位专家,我们的构想是这样的:以古代大雍朝的地心元母为核心能源源,通过能量共鸣技术,将地心元母的能量提取出来,一部分用于古代的技术推广和民生改善,比如驱动改良的纺织机、农具、水利设备;另一部分通过传送系统,传输到现代,转化为清洁电能,补充现代的能源需求。同时,现代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传送系统输送到古代,帮助古代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心元母的能量,形成‘古代供能 — 现代反哺 — 双向循环’的跨时空能源体系。”
激光笔在屏幕上划过,金色线条闪烁,模拟着能量的传输和转化过程。国家能源局的张局长看着模型,眉头微微皱起:“林总,这个构想很宏大,但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地心元母的能量储量有多少?能不能长期稳定供能?第二,能量通过传送系统传输到现代,损耗率是多少?能不能满足规模化应用的需求?第三,跨时空能源传输会不会影响两个世界的时空平衡?有没有潜在的风险?”
张局长的问题问到了关键,在场的专家们都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林天身上。
林天早已准备好答案,打开一份检测报告:“首先,关于地心元母的储量,根据地质专家的勘探和检测,古代西方山脉的地心元母储量约为 1000 吨,能量密度是陨铁的 10 倍,按照目前的需求,可供能 50 年以上,而且地心元母与地脉相连,能缓慢吸收地脉的自然能量,实现自我补充,理论上可以长期稳定供能。”
他又打开另一份实验数据报告:“其次,能量传输的损耗率,我们通过小型传送实验验证,损耗率约为 30%,也就是说,古代提取 100 单位的能量,现代能收到 70 单位,这个损耗率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且,随着共鸣技术的优化,损耗率还能进一步降低,预计能降到 20% 以下,满足规模化应用的需求。”
最后,林天打开系统的提示记录:“关于时空平衡的风险,我们的传送系统在吸收和传输能量时,会自动监测时空波动,一旦出现异常,会立刻停止传输。之前系统闪烁的‘维护时空平衡’提示,也让我们意识到,跨时空能源传输的关键在于‘适度’—— 我们会严格控制能量的提取和传输规模,确保不超过两个世界的承载能力,避免引发时空异常。”
专家们看着报告和数据,议论纷纷。清华大学的李教授(能源领域权威)点了点头:“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个构想是可行的。地心元母的能量特性、能量共鸣技术、传送系统的稳定性,都有数据支撑。而且,跨时空能源体系一旦建成,不仅能为现代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还能帮助古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