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人心丈量(2/2)
紧接着,民主评议会在厂里那间最大的会议室召开。除了领导小组成员,更多的是由各车间无记名投票选出来的工人代表,他们构成了评议和监督的主体。会议的气氛严肃而认真。
核查小组逐一汇报走访核实的情况,特别是那些界限模糊、可能存在争议的户。比如赵师傅家,核查人员如实汇报了房屋结构尚可、近期还有财力添置新家具的情况。工人们代表们低声议论,最后大多数认为,赵师傅家的困难程度,远不如那些租住在危房或人均面积极低的家庭,不应列入最优先的序列。
又比如,有一户工人,家里人口多,住得也确实挤,但核查时发现,其本人有酗酒赌博的恶习,劳动纪律涣散,车间评价很低。评议会上,有人提出,这样的人若优先分房,对那些勤勤恳恳、遵纪守法的工人不公平。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在方案框架内,给予了适当的劳动态度扣分,并在评议意见中予以注明。
也有令人动容的特殊情况。一位姓吴的老师傅,工龄长,家里住房也困难,但他主动找到评议小组,声音沙哑地说:“我虽然困难,但车间里的小刘,一家六口租住在牲口棚隔壁,那味道……那环境……比我还难。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熬一熬,先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年轻人吧。”这种高风亮节,让在场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评议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时有争论,但在“困难优先、贡献优先、公平公开”的大原则下,一桩桩、一件件,都被仔细掂量,反复讨论。王超和马厂长主要扮演引导和协调的角色,确保评议不偏离方向,充分尊重工人代表的意见。
最终,结合计分排序和民主评议意见,第一轮分房的初步名单和房号选择顺序,终于确定了下来。
当这份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和期望的最终名单在厂区最显眼的位置张榜公布时,工人们再次蜂拥而至。这一次,气氛截然不同。有人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前列,激动地握紧拳头,眼眶泛红;有人仔细核对自己的分数和排名,虽然略有失落,但看到排在自己前面那些确实更困难的家庭,也只能叹口气,默默接受;也有人为自己车间里那些公认的困难户能分到房子而感到欣慰。
小陈挤在人群里,心跳如鼓。她的目光在名单上急切地搜寻着,终于在中后段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和分数。她轻轻叹了口气,有些失望,但看着排在前面的那些名字,想到核查时看到的周师傅家、小李家的情况,她又觉得这个结果,似乎也是公平的。至少,她看到了希望,知道了自己的位置。
“没关系,”她对自己说,“这次没轮上,还有下次。厂里不是说以后还会建吗?”
王超站在办公室窗口,望着楼下榜单前涌动的人潮,看着那些或喜或忧,但总体上趋于平静和接受的面孔,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第一轮的分房,远非终点,后续的房号选择、搬迁入住,乃至未能分到房的工人的情绪安抚和未来期望的维系,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但无论如何,这艰难的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用制度和程序,加上深入细致的工作和相对透明的操作,初步抚平了因资源稀缺而可能引发的剧烈震荡。这杆丈量人心的“公平秤”,第一次称出了它的分量。它称的不仅是住房的困难程度,更是公道人心,是集体的凝聚力。而这,或许比建成几十栋楼房本身,意义更为深远。
(第二百六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