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人心丈量(1/2)
第二百六十九章:人心丈量
分房方案的第二次公示,像一块经过初步打磨的璞玉,虽然仍有棱角,但终究显出了大致公允的模样。工人们围着黑板报,不再像第一次那般激烈争论,更多的是默默计算,低声比较,眼神里少了些戾气,多了些审慎的权衡。躁动的情绪如同被一场细雨安抚,渐渐沉淀下来。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将这纸面上的条款,化作一杆能够精准丈量每一户困难程度的“公平秤”。这项工作,远比在工地上挥汗如雨要精细和复杂,它考验的是耐心、细致,更是对人心和人情的洞察。
各车间、后勤科和工会联合组成的核查小组迅速成立。成员里有像老张头这样德高望重、熟悉各家情况的老工人,有工会里善于调解、心细如发的女干部,也有后勤科负责管理厂区原有少量旧宿舍、对住房情况有底账的办事员。王超和马厂长再三强调:“核查,不是去挑刺,是去核实情况,倾听困难。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有人情味儿。”
核查工作开始了。小组成员们拿着厚厚的登记表,利用工余时间,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
第一家,是住在离厂区三里多地一个旧祠堂偏房里的老钳工周师傅家。低矮的房屋阴暗潮湿,墙壁上糊着发黄的旧报纸,也挡不住渗出的霉斑。一家五口挤在通铺上,唯一的桌子既是饭桌,也是孩子写作业的地方,角落里堆着舍不得扔的破烂家什。周师傅的老伴拉着女工会干部的手,未语泪先流:“同志,不怕你们笑话,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就盼着厂里能有个遮风挡雨的窝啊……”
第二家,是双职工小李家。他们租住在县城边缘一户人家的阁楼上,楼梯陡峭狭窄,阁楼低矮,大人直不起腰。两个孩子,一个七岁,一个五岁,只能在楼下房东家的堂屋里蹭一角地方写写画画,常常被来往的人打扰。小李媳妇红着眼圈说:“我们就想有个稳定的地方,让孩子能安心写个字……”
第三家,是技术骨干小陈家。他虽是单身,但一家子从乡下投奔他来,父母年迈,还有一个残疾的弟弟,暂时挤在一间租来的小屋里,转身都困难。他本人为厂里的技术革新立过功,按方案有贡献加分,但眼前的居住窘境,同样触目惊心。
也有不那么“典型”的情况。核查小组来到一户姓赵的工人家,他家住的是自家的老宅子,虽然也是平房,但房间还算宽敞,只是年代久远,有些破旧。赵师傅搓着手,言辞闪烁:“同志,你看我这房子,屋顶椽子都朽了,说不定哪天就塌了,也是困难户啊……”同来的老张头不动声色地围着房子转了一圈,又看了看屋里新打的家具,心里便有了数。他没有当面戳穿,只是在本子上详细记录下房屋结构、新旧程度,以及观察到的情况。
核查过程中,有真诚的倾诉,也有刻意的夸大;有实实在在的困难,也有想要搭便车的心思。核查小组的成员们谨记叮嘱,不轻易下结论,只是客观记录,仔细查看,耐心询问。他们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周边村落,将每一户职工的居住现状,如同绘制地图般,一点点清晰地勾勒出来。
与此同时,各车间也开始对工龄、荣誉贡献等进行紧张的核实和初步计分。这项工作相对清晰,有档案可查,有奖状为证,但同样需要一丝不苟,防止错漏。
王超也没有闲着。他除了统筹全局,也亲自跟着核查小组跑了几户情况比较复杂或有争议的家庭。他亲眼看到那些拥挤、破败的居住环境,听到工友们朴实而迫切的期盼,心中那份要把这件事办公平、办好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也遇到了像赵师傅那样试图“争取”一下的,他便会耐心地解释政策,强调公平原则是针对所有职工的,不能因为个人情况而随意开口子。
几天后,所有的核查和初步计分工作基本完成。一份包含每户职工家庭情况、现有住房详细描述、初步困难等级评定以及各项分数汇总的明细表,被整理了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