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星辰与你相约 > 第202章 文化生态中的技术留白与人文温度

第202章 文化生态中的技术留白与人文温度(2/2)

目录

在“代际文化驿站”,技术团队撤掉了部分互动屏幕,换成了“共享工作台”。老人们带着年轻人做布鞋时,没有AI提示“针脚要均匀”,只有奶奶说:“我年轻时做鞋,针脚歪歪扭扭的,你爷爷却说‘这样才暖和’”;年轻人教老人用手机时,不用系统弹出“操作步骤”,只是笑着说:“奶奶,你看这个像不像你纳鞋底的线,顺着走就行。”驿站的管理员说:“没了屏幕,人跟人的话反而多了,这才是‘对话’该有的样子。”

最动人的改变发生在“文化基因库”的线下展厅。以前,展品旁的电子屏会滚动播放各种数据、解读,现在只保留最基本的说明,旁边放着一把木椅、一盏台灯,墙上贴着一行字:“请坐下来,静静地看,让它自己告诉你故事。”有位游客在留言本上写:“以前看文物,眼睛忙着看屏幕上的字,现在才发现,盯着它的纹路看久了,好像真的能听到点什么。”

技术团队的小陈在日志里写道:“以前觉得技术是‘加法’,要不断给用户更多;现在才明白,技术也可以是‘减法’,把空间留给人自己去感受。就像画画要留白,声音要有停顿,文化体验也需要‘呼吸感’。”

陆延在体验了“留白版”的剪纸课程后,给团队发了条消息:“我刚才剪坏了一个福字,本来想删掉重剪,后来发现那个歪歪扭扭的‘福’,比完美的更有意思。这大概就是‘技术留白’的意义——让不完美有机会成为独特的美。”

夕阳下,“星梦文化园”的草坪上,一群孩子围着一台没有屏幕的“故事录音机”,轮流对着话筒讲自己家的老物件。没有AI转写,没有特效,只有纯粹的声音在风里传。远处,赵师傅的剪纸摊前,有人拿着没修过的视频问:“赵师傅,这个毛边能教教我吗?”赵师傅笑着说:“能啊,这可是我们家传的‘秘诀’。”

技术的光芒悄悄退到了身后,露出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联结,像草叶上的露珠,简单,却闪着温暖的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