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星辰与你相约 > 第202章 文化生态中的技术留白与人文温度

第202章 文化生态中的技术留白与人文温度(1/2)

目录

“星梦文化共创平台”的后台数据显示,“微小叙事”板块的用户留存率持续走高,但一条特殊的反馈却引起了苏星晨的注意。来自山西平遥的老艺人赵师傅留言:“你们的自动修图功能把我拍的剪纸视频修得‘太干净’了,那些毛边、手指印都没了,那可是我手艺里最值钱的东西啊。”

这条留言像一根细针,刺破了团队对“技术万能”的惯性认知。技术团队一直追求“极致体验”——自动美颜、智能降噪、高清修复,却忘了有些“不完美”恰恰是文化的灵魂。

苏星晨把赵师傅的原视频和修图后的版本放在一起对比:原视频里,赵师傅的手指在红纸上移动,剪刀划过的地方带着自然的毛边,镜头偶尔晃过他手腕上的老茧;而修图后的版本,画面光滑如新,毛边被磨平,连手指的纹路都变得模糊。“我们用技术擦掉的,不是瑕疵,是温度。”她在技术评审会上轻声说。

团队决定启动“技术留白计划”,重新定义技术在文化生态中的角色——不是“修饰者”,而是“守护者”,在必要时主动“后退一步”,给人文价值留出空间。

首先调整的是内容处理工具。把“自动优化”改成“手动选择模式”,用户可以自主决定保留哪些“不完美”:拍老物件时,能选择保留锈迹、划痕;录手工艺视频时,能关闭“防抖功能”,让镜头跟着手的移动自然晃动;甚至专门开发了“时光滤镜”,能模拟老照片的泛黄感、胶片的颗粒感,还原岁月的痕迹。

赵师傅试用新功能后,发来一段新视频:画面里,他的剪刀在红纸上游走,毛边清晰可见,手指偶尔碰到镜头,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他在留言里说:“这才对嘛,就像我爹当年教我时说的,剪纸要‘见刀见手见心’,刀是剪刀,手是功夫,心是情意,少一样都不行。”这段视频的互动量比之前翻了一倍,有网友说:“看到那些毛边,就像摸到了老艺人的手。”

“技术留白”还体现在“不打扰的陪伴”上。以前,“星梦学园”的AI老师会在学员答题时频繁纠错、提示,有家长反馈:“孩子说像被老师盯着,紧张得不敢说话。”现在,系统改成了“延迟反馈模式”——让学员先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错了也不打断,最后再用温和的方式指出:“你刚才说的‘李白是宋朝人’,很有意思,其实他是唐朝的哦,想不想听听他和杜甫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