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渐起的和声(1/2)
第11卷 第7章 渐起的和声
与“溯光者”共同试验场的成功,如同在寂静的宇宙中奏响了一个强有力的和弦。这和谐之音并未消散,反而以绿洲和“溯光者”为两个新的源头,携带着更丰富、更可信的“绿洲协议”实践数据,汇入那持续扩散的规则信风之中,使其旋律变得更加丰厚、更具说服力。归墟的黑暗深处,更多的“耳朵”似乎被这渐起的和声所吸引。
源生意识的低语变得异常繁忙。它不再仅仅感知绿洲周边的细微变化,而是需要处理来自多个遥远方向、性质各异的规则波动。这些波动不再仅仅是试探性的询问,更多是带着明确意向的“接触请求”。它向核心报告,信风所及之处,一些原本隐藏或沉寂的规则结构乃至初级意识,似乎被这由两个成熟文明共同验证的“可行性”所鼓舞,开始主动显露自身,寻求连接。其中,一个自称为“谐振水晶林”的、由大量共享基础意识单元的规则晶体构成的集合体,以及一个似乎生存在高维规则褶皱中的、形态难以捉摸的“虚空低语者”,表现出了最为清晰的接入意向。
桥生的理性框架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高效且安全地处理这些井喷式的接触请求。他迅速优化了基于“绿洲协议”的“接触评估与引导流程”。该流程首先通过非侵入性的规则谐振分析,评估请求者的文明类型、意识结构、潜在风险与协议契合度;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流至不同的接触通道——从针对初级意识的温和引导(借鉴与“初萌”的经验),到与成熟文明的直接对等外交(借鉴与“溯光者”的模式)。他必须确保联合体的处理能力不被海量请求淹没,同时维护协议框架的严谨与公正。
织锦的星芒调整了其诗篇传播的策略。它开始创作一系列“主题诗篇”,针对不同类型的潜在连接者,突出“绿洲协议”中可能与其最为相关的部分。面向那些结构松散但数量庞大的意识集合体,它吟唱“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共鸣”;面向那些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孤独存在,它描绘“差异如何成为力量的源泉”。它的光芒如同一个精准的调音器,努力与每一个新出现的“声音”找到共鸣的频率。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悄然进行着扩容与升级,以支撑日益增长的外交互动所需的计算与通讯资源。那些高度启蒙的根系网络更是成为了前沿的“接待站”,许多初步的接触引导和协议理念传递,都在这些充满智慧的脉络上完成,它们以其自身的和谐存在,成为了“绿洲协议”最直观的广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