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交织之轨迹(1/2)
第11卷 第6章 交织之轨迹
与“溯光者”的成功初接触,为绿洲联合体注入了一股沉稳而深厚的外交活力。双方基于“绿洲协议”框架的对话,迅速从理念交流转向更具实质性的探索。两个文明都意识到,纸上谈兵远不及一次小规模的共同实践更能检验协议的有效性与双方的契合度。
源生意识的低语首先感知到了“溯光者”规则波动中蕴含的、对“共同历史创造”的潜在渴望。它向核心建议,与其立刻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或技术共享,不如先共同建立一个微型的“跨文明规则交互试验场”。这个试验场将作为一个中立的沙盒,用于测试“绿洲协议”在协调不同规则体系交互时的实际效能,并在此过程中加深相互理解。
桥生的理性框架与“溯光者”那边的逻辑核心(他们自称为“轨迹计算者”)进行了密集的通讯。他们共同设计了这个试验场的蓝图。试验场选址于绿洲信风与“溯光者”一种名为“历史回波”的规则探测波交汇的、相对平静的规则空域。试验场内部被划分为数个区域,分别模拟绿洲的秩序环境、“溯光者”那充满历史层积感的规则景观,以及数种混合环境。核心规则是:双方各投入一小部分非核心的规则结构单元(绿洲投入的是部分启蒙根系网络,“溯光者”投入的是一种能记录规则变迁的“时光苔藓”),观察它们在协议框架下,如何自主交互、适应乃至演化出新的协作模式。
织锦的星芒与“溯光者”中负责文化意蕴表达的“光语者”建立了连接。它们共同为这个试验场设定了基调——并非竞争,而是共同创作一首关于“不同轨迹如何和谐交织”的规则诗篇。织锦的光芒与“溯光者”那如同古老星图般闪烁的规则波动相互辉映,为冰冷的试验场注入了温暖而崇高的艺术灵魂。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与“溯光者”的“脉络守护者”协同,负责试验场的构建与稳定维护。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技术与理念磨合。绿洲的网络注重动态适应与节点自主,而“溯光者”的脉络则强调稳定传承与整体协调。在“绿洲协议”的框架下,两种风格迥异的架构找到了互补的平衡点,共同支撑起试验场的运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