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其他部门的模仿与画虎不成(1/2)
林眠团队那套“高效率、低工时”的模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林氏松弛学”,如同投入“卷王之王”这潭深水里的异色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未平息。在经历了最初的质疑、审视和部分认可后,一些被KpI和加班文化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其他部门,开始蠢蠢欲动,试图模仿。
然而,模仿者众,成功者无。
最典型的例子是市场部下属的一个数字营销小组。组长姓王,是个颇有干劲但思维略显僵化的中年管理者。他被林眠团队的“不加班也能出成绩”深深吸引,尤其是在亲眼目睹了对方团队下班时那一片轻松祥和的景象后,更是下定了决心要“改革”。
王组长的“改革”简单粗暴。他在一次小组会议上宣布:“从下周开始,我们组也要向林总监的团队学习,提高效率,减少加班!以后非重大项目,原则上不准加班!”
组员们先是愕然,随即爆发出小小的欢呼,仿佛看到了解脱的曙光。
然而,王组长只学到了林眠模式的皮毛,甚至是扭曲的皮毛。
他看到了林眠团队的“松弛”,便以为松弛是目的。于是,他放松了对工作过程的管控,减少了例会频率,对任务进度也只是偶尔过问,美其名曰“充分授权”。
他却没看到,林眠团队的松弛,是建立在极度聚焦的目标、清晰透明的流程、高度自律的成员和关键时刻精准的“灵感”指引之上的。林眠的“不管”,是基于对团队能力和自我管理体系的信任,而非放任自流。
王组长也看到了林眠团队的“不加班”,便以为不加班是硬性规定。他严格卡死下班时间,一到点就开始催促大家离开,甚至对那些因为任务没完成想主动留下来一会儿的组员表示不满,认为这是“破坏团队风气”。
他却没看到,林眠团队的不加班,是高效完成工作后的自然结果,是一种权利,而非被强制剥夺的义务。林眠从未禁止过加班,他只是通过优化管理和提升效率,让加班变得没有必要。
结果可想而知。
失去了严格过程监督和明确目标指引的王组长小组,迅速陷入了一种混乱的“伪松弛”状态。有人开始磨洋工,认为反正只要不加班就行,白天效率低点无所谓;有人因为缺乏协调和明确指令,工作方向跑偏,做了大量无用功;遇到问题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解决机制和上级的及时指导,小问题拖成大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