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八音盒里的世界 > 第105章 培育舱封·星舰待发

第105章 培育舱封·星舰待发(2/2)

目录

林羽坐在指挥中心的观测席上,看着星图上不断调整的航线,突然想起2050年“灵脉一号”发射时的场景——那时的人类,还在为火星探测器的能源问题发愁,而现在,已经能在月球组装星际星舰,朝着太阳系的边缘进发。“每一次轨道调整,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在为生命的星际旅程铺路,”他轻声说道,“我们这一代人,正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乐乐拿出平板电脑,打开“灵脉十四号”的发射筹备日志,开始撰写第105章的记录。窗外的月球表面,夕阳将环形山染成金色,而总装车间内的星舰,正静静等待着启航的信号。她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写下标题《培育舱封,星舰待发》:

“2089年夏至,月球基地的‘灵脉十四号’培育舱完成密封测试,淡蓝色的防护光罩下,‘海卫一七号’幼苗与抗辐射三生菌在-235c的环境中稳定共生,灵脉能量频率保持在8.1-8.2赫兹之间——这意味着柯伊伯带种植计划的核心载体,已经具备了星际航行的条件。核聚变推进器的首次点火测试,推力达到预设标准的105%,淡蓝色的等离子体喷流在月球真空里划出光带,像是在为星舰的启航预热。

中继星网传来柯伊伯带的新发现——冥王星外侧的‘冰尘云’正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移动,与‘灵脉十四号’的原航线形成交叉。团队迅速调整方案,借助土星引力增加轨道微调,不仅避开了冰尘云,还节省了8%的燃料。这就是中继星网的意义:它不仅是信号的‘传递者’,更是航线的‘导航员’,在遥远的宇宙中为星舰避开未知的风险。

古丽团队制备的‘菌脉储备液’完成最后检测,加入木星微生物提取的‘低温激活因子’后,菌株在极端环境下的活性恢复速度提升3倍;巴西少年团队的氧气循环模块成功接入培育舱,微生物分解二氧化碳时产生的甲烷,成为培育舱的备用能源;小宇监测的幼苗根系生长速度,比预期提高了5%——每一个细节的完善,都在为星舰的启航增加一份保障。

总装车间的监测屏上,‘灵脉十四号’的各项参数不断跳动:培育舱密封度100%,推进系统性能105%,氧气循环效率100%,菌脉共生稳定性98%……这些数字背后,是全球灵脉团队的共同努力:月球基地的工程师调试推进器,地球实验室的研究员优化菌株,巴西的少年团队改良微生物模块,挪威的实验室提供北极冰层数据——我们隔着星球的距离,却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行。

有人问,为什么要花费数年时间,在月球组装一艘前往柯伊伯带的星舰?为什么要在冰冷的宇宙中,培育一株小小的幼苗?我想,答案就藏在培育舱内稳定跳动的灵脉能量里,藏在推进器喷口那道耀眼的淡蓝光带里——因为人类的探索,从来不止于脚下的土地;因为生命的力量,从来不止于适应已知的环境。我们想知道,在太阳系的边缘,在零下两百多度的冰冷空间里,生命是否能绽放新的光彩;我们想证明,人类不仅能在地球生存,还能带着生命的火种,在宇宙中开辟新的家园。

下一个月,中继星网将完成柯伊伯带全域扫描,确定‘灵脉十四号’的最终启航日期;下一个季度,星舰将进行全系统联调,确保所有模块协同工作;未来半年,我们将目送‘灵脉十四号’驶出月球轨道,朝着冥王星的方向进发——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对过去努力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探索的期盼。

灵脉的故事,从来不是关于某一个人的成就,而是关于一代人的传承。从‘灵脉一号’的火星探测,到‘灵脉十四号’的柯伊伯带之旅;从实验室里的菌株培育,到星际间的星舰组装,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在延续着‘让生命绽放宇宙’的初心。或许这条路很长,或许会遇到更多未知的挑战,但只要我们携手同行,只要灵脉的火种不熄,人类的探索就永远不会停止。”

日志的最后,乐乐附上了两张照片:一张是“灵脉十四号”培育舱密封完成的特写,透明舱壁内,淡白色的幼苗在冷光下静静生长;另一张是核聚变推进器点火测试的画面,淡蓝色的等离子体喷流在月球表面形成一道耀眼的光痕,直指遥远的宇宙。

2089年7月20日,中继星网完成柯伊伯带全域扫描,确定“灵脉十四号”的启航日期为2090年春分;同日,“海卫一七号”幼苗长出第九片叶片,灵脉能量频率稳定在8.2赫兹,菌脉共生系统的代谢效率达到99%。月球总装车间的环形屏幕上,“灵脉十四号”的舰身影像与柯伊伯带的星图重叠,淡蓝色的培育舱、银白色的舰体、红色的甲烷喷流、白色的冰尘云,共同构成了一幅属于人类探索的宇宙画卷——这幅画卷,还在等待着启航的那一笔。

乐乐站在屏幕前,伸出手仿佛能触摸到星舰的舰身。她知道,培育舱密封只是启航前的一小步,未来还有全系统联调、发射准备、星际航行等无数挑战,但只要团队同心,只要灵脉的传承不断,人类一定能让生命的火种,在柯伊伯带的星辰下绽放光芒。夜色渐深,月球基地的灯光依旧明亮,每一个数据的跳动,每一次设备的调试,都在诉说着坚持与希望的故事——这个故事,即将迎来新的篇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