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寻梦男孩 > 第200章 寻梦男孩(二00)

第200章 寻梦男孩(二00)(2/2)

目录

邓鑫元接过基金牌匾,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这份礼物承载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校友们对学校的信任和对教育事业的期盼。

校庆过后,邓鑫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推动学校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合作,成立“基础科学研究院”,聚焦量子物理、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投入专项经费10亿元,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无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不追求短期成果,只为探索科学未知。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今天的‘无目标’,可能就是明天的‘大突破’。”邓鑫元在研究院成立仪式上说。他还记得李教授当年的量子算法,就是从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中诞生的。

研究院成立一年后,就传来了好消息:年轻教师王博士团队在二维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一种新型超导材料,临界温度比现有材料提高了50K,为量子计算机的小型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是江理首次以第一单位在《科学》发表论文。

消息传到教育部,部长特意打来电话祝贺:“邓鑫元,你们江理真是创造了奇迹!从地方高校到全国前列,再到基础研究取得国际顶尖成果,你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025年夏,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江理作为唯一一所地方高校,被授予“国家科技创新示范高校”称号,邓鑫元代表学校上台领奖。在大会的主题发言中,他分享了江理的发展经验:“一所大学的成功,不在于地处哪里,不在于资源多少,而在于是否坚守教育初心,是否有敢闯敢拼的勇气,是否能让每一位师生都有机会实现梦想。”

发言结束后,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了邓鑫元,对江理的办学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你们的实践证明,地方高校只要找准定位、深耕特色,同样能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大贡献。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回溯邓鑫元走过的路,每一段征程都镌刻着清晰的梦想印记:从贫瘠山村里攥着铅笔头、在煤油灯下苦读的“求学梦”——那时他最大的心愿,是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让知识撕开命运的裂缝;到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捧着教案站上讲台的“求职梦”——他想把自己从大山深处汲取的知识养分,传递给更多像他一样渴望成长的孩子,让教育成为照亮他人的光;再到扎根教学岗位后,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每一份教案的细节打磨、每一次与学生的谈心谈话都追求极致的“完美梦”——哪怕批改作业,也会在错题旁写下“再细心一点,你会更出色”的鼓励,让冰冷的对错之外,多一份教育的温度。

而当教学的积累沉淀成责任的重量,他又生出了“领导梦”——不是对职位的追求,而是对“更大平台”的渴望:从普通教师到系主任到学院院长书记,到的副校长,到如今的校长,他想做的从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务者”——做教师教学的“后盾”,推动系里的课程改革,帮年轻老师解决科研难题;做学生成长的“护路人”,推动设立圆梦工作坊,帮家庭困难的孩子圆读书梦;做校园发展的“建设者”,把对教育的理解融入管理,让校园不仅有学术的高度,更有民生的温度。这份“领导梦”,本质上是“完美梦”的延伸——他想把对“好教育”的追求,从一间教室,扩展到整个校园。

当然,逐梦路上从不只有事业的坐标,还有家庭的牵挂。他始终揣着“幸福梦”——再忙也会挤出时间陪念念搭积木,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再累也会记得苏晚的生日,哪怕只是回家路上买一束她喜欢的雏菊。他深知,事业的奔跑从不是孤军奋战,家人的笑容与理解,才是逐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最温暖的补给。

这些梦想,没有惊天动地的壮阔,却满是对生活、对教育、对责任的赤诚。它们像一串串联起的星光,照亮了他从大山到校园、从讲台到管理岗的每一步路。

邓鑫元的追梦还在继续,这继续里,藏着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对生活热爱的赤诚,更藏着“让一切变得更好”的永恒向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