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寻梦男孩(二00)(1/2)
二00
2025年春天,邓鑫元迎来了他在江理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里,他从一名普通的教学管理者成长为校长,见证了江理从地方普通高校发展为全国前列的理工强校:学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从0增加到3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从每年1-2项增加到15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友企业总数超过300家,年产值超50亿元。
可邓鑫元并没有满足。在一次调研中,他发现偏远地区的高中教育资源依然匮乏,很多农村孩子因为缺乏优质的理科教育,即使考上江理,也需要花大量时间弥补基础。“教育公平不能只停留在大学阶段,要从源头抓起。”邓鑫元说。
他提出了“教育帮扶计划”,组织江理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深入省内10个贫困县的高中,开展“智慧课堂支教”活动。学校捐赠了500台AI教学终端和20套全息投影设备,搭建了“远程教学平台”,让农村高中的学生也能听到江理教授的讲课。
张强得知后,主动提出承担所有设备的运输和安装费用:“邓校,当年我就是因为高中理科基础差,刚进江理时跟不上,多亏了老师的额外辅导。现在我有能力了,必须为农村孩子出份力。”
支教活动启动那天,邓鑫元跟着志愿者队伍来到了张强的老家——那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如今的村子,因为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已经变成了“富裕村”: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无人机穿梭喷洒农药,村民们用手机App就能查看作物生长情况。村里的高中里,崭新的AI教学终端摆放在教室里,学生们正通过远程平台,听李教授讲解量子算法的基础原理。
“邓校长,您看,这是我们村今年考上江理的三个孩子。”村支书拉着三个穿着校服的少年走过来,语气里满是自豪,“要是没有你们的帮扶,他们根本没机会考上这么好的大学。”
三个少年怯生生地看着邓鑫元,其中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孩小声说:“邓校长,我以后想学智慧农业,回来建设家乡。”
邓鑫元蹲下身,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有志气。江理等着你,家乡也等着你。”
夕阳西下,邓鑫元站在村头的山坡上,看着金色的阳光洒在稻田里,洒在崭新的教学楼顶上,心里满是感慨。这十年,他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坚守初心”这四个字。从为学生争取设备经费,到推动教学改革;从攻克核心技术,到助力乡村振兴,他做的所有事,都只是为了让更多像张强、像眼前这三个少年一样的孩子,能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2025年,江城理工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校庆。校庆当天,校园里彩旗飘扬,校友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企业家、政府官员。张强带着自己的创业团队回来了,赵磊也从老家赶来,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毕业生,纷纷回到母校,向邓鑫元致敬。
校庆典礼上,邓鑫元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六十年风雨兼程,江理从一所简陋的工业学校,发展到今天的全国理工强校,靠的不是运气,是一代代江理人‘求真务实、敢闯敢拼’的精神。我要感谢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每一位学生的努力拼搏,更要感谢每一位校友的鼎力支持。”
典礼结束后,邓鑫元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由1000多名校友联名捐赠的“圆梦基金”,总额高达1亿元,用于支持学校的基础研究和贫困学生资助。基金捐赠仪式上,张强作为校友代表发言:“邓校长常说,要守住教育的初心。我们这些校友,就是初心的受益者。今天,我们把这份初心传递下去,希望能帮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孩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