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寻梦男孩(一二二)(2/2)
时光匆匆,三年后,刘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本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研究生。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第一时间找到庄凯,把通知书递过去时,手还在微微发抖:“庄老师,我考上了!等我毕业,就回大巴山研发药材深加工工艺,到时候您可得帮我设计配套设备。”他顿了顿,语气坚定,“以后我也要像您和邓老师一样,在村里建个小课堂,帮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辅导功课,圆他们的读书梦。”
庄凯接过通知书,指尖轻轻摩挲着烫金的校名,笑着点头:“好啊,我等着你。记住,不管以后学得多厉害,走得多远,都别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别忘了那些帮过你的人——这是邓老师当年教我的,现在我传给你。”
傍晚的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庄凯和刘兴并肩走在校园里,身影被拉得很长。远处的化工实验室里,传来学生们配制溶液的“哗哗”声,试剂瓶碰撞的清脆声响夹杂其中;旁边的机械实训中心里,绘图笔在图纸上划过的“沙沙”声隐约传来,像极了二十年前,庄凯蹲在旧教学楼的角落里,借着昏暗的灯光画机械图纸的场景。那时他手里的铅笔头都快握不住了,邓老师悄悄放在他桌角的新铅笔,至今还被他珍藏在抽屉里。
此时,“圆梦工坊”的院子里,邓鑫元坐在石凳上,看着墙上的“圆梦地图”出神。地图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太阳贴纸,每个贴纸上都写着名字——熊坤、陈雨、刘梅、赵亮……都是从工坊走出去的孩子,如今有的成了工程师,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回了家乡创业。桂花树上的花瓣随风落下,轻轻落在他的肩头,带来淡淡的清香。
他想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熊坤刚工作时,为了给工坊凑买设备的钱,悄悄拿出三个月的工资,只说是“给孩子们的一点心意”;陈雨得知刘梅家的玉米熟了没人收,连夜开车去铜梁,帮着收了整整两亩地,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李响为了陪赵亮测江边的水样,在寒风里守了一夜,冻得感冒发烧,第二天还坚持帮赵亮整理数据;阿依莫为了接凉山的几个孩子来重庆参加夏令营,在盘山公路上开了八个小时车,沿途的落石差点砸到车窗;张莉为了陪周婷对抗抑郁,把出租屋的卧室腾给她,自己在沙发上睡了大半年……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下雨时递过去的一把伞,寒冷时送来的一件衣;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熬夜时陪伴的一盏灯,迷茫时指引的一条路。这些细碎的温暖,像点点星火,汇聚成了照亮贫困学子求学路的火炬。
夜深了,邓鑫元站起身,轻轻抚摸着墙上的“圆梦地图”,每个太阳贴纸都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光。他知道,“圆梦工坊”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而是一场跨越时光的接力赛——他当年点燃了第一把火,熊坤、陈雨这些最早的孩子接过火把,在泥泞的路上奋力奔跑;后来王浩、刘梅等人举起新的火炬,越过陡峭的山坡;如今马海阿支、周婷、刘兴他们,又把火种传到了更远的山谷。
就像他常跟孩子们说的:“真正的薪火相传,从不是简单的物质传递,而是把‘被帮助过’的感动,变成‘去帮助人’的行动;真正的求学圆梦,也从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互相托举,彼此照亮。”
邓鑫元望着墙上的地图,嘴角的笑意更深了。这些被点亮的梦想,早已不是孤军奋战的微光,而是汇聚成束束火炬,照亮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温暖了一片又一片田野。他知道,教育的路上没有终点,这些梦想会像蒲公英的种子,被风吹到更远的地方,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生生不息。终有一天,会有更多心怀梦想的孩子,既能抬头看见璀璨星河,也能稳稳走好脚下的路,把这份温暖与希望,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