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寻梦男孩 > 第123章 寻梦男孩(一二三)

第123章 寻梦男孩(一二三)(1/2)

目录

一二三

邓鑫元坐在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办公室的皮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面上那份《关于邓鑫元同志拟提拔为省城大学副校长的考察预告》。纸面泛着官方文件特有的微黄,“拟提拔”三个字用加粗宋体印在中央,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指尖发麻。窗外的梧桐叶被晚风卷得沙沙作响,暮色把办公室的百叶窗影子拉得老长,在文件上投下斑驳的暗纹,可他耳中只有自己越来越清晰的心跳声,像擂鼓般敲打着胸腔。

办公桌上的台历停在8月16日,红色记号笔圈出的日期旁,邓鑫元用铅笔轻轻写了“公示”两个字——2013年的今天,组织部门拟提拔他任副校长的公示即将发布,而五年前的这一天,正是他从美国 密歇根大学归来、重返化工学院的起点。

2008年8月16日,他拖着两个超重的行李箱从洛杉矶飞回重庆,机场细雨蒙蒙,出租车驶过大学城梧桐大道时,他望着窗外街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接过化工学院书记的担子,把在美国学到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理念,全用在学院发展上。

这份决心,源于他与化工学院早结下的缘分。2003年,他从机械与制造学院副院长调任化工学院院长,彼时学院已是“烂摊子”:实验室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反应釜锈迹斑斑,滴定管缺了半截,科研经费全年不足百万;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年轻教师走的走、散的散,专业课得靠老教师跨学科代课;就连办公室空调都形同虚设,夏天靠风扇降温,冬天靠跺脚取暖。他一边啃完十几本化工专业书,补上“跨界”知识短板,一边跑企业、找部门筹经费,亲手带着工人修设备、整理实验室,好不容易让学院缓过劲,2005年却因赴美国读博暂别——这三年,他把每所考察高校的化工学科管理模式、实验平台建设方案都记在笔记里,连设备维护细节都画了草图,就盼着回来能帮学院“再上一个台阶”。

2008年履职书记后,在化工学院推行“三维课程体系”,基础课融入美国《化工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论框架,实战课对接重庆企业的生产需求,创新课则直接用他在美国参与的智能反应釜项目做课题,美国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落地:牵头整合3间旧实验室,建成“农产品化工研发中心”,引入企业捐赠的新型反应釜;参考国外“导师制”,让教授带年轻教师搞科研,两年就留住了8名青年骨干;还借鉴精细化管理经验,把科研经费拆分成“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两类,当年就让经费突破500万。到2013年,化工学院已有3个市级科研平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居学校前列——如今台历上的“公示”,既是对他十年化工路的认可,更让他想起2003年初任院长时的承诺:“不仅要扶起烂摊子,更要让化工学院长出新筋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