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寻梦男孩 > 第77章 寻梦男孩(七十七)

第77章 寻梦男孩(七十七)(2/2)

目录

- 实验教学“对标工厂”:利用有限经费,先改造2个基础实验室——把老旧的玻璃反应釜换成小型连续反应装置,引入简易的自动化控制模块,让学生从“手动操作”转向“智能调控”。同时与3家企业签订“实验共享协议”,每月组织学生去企业车间做“沉浸式实验”:在化肥厂学习造粒工艺的参数优化,在医药企业参与中间体的分离提纯,在环保公司实操废水处理设备。

- 考核方式“聚焦能力”:取消“期末一张卷”,改为“过程性实战考核”。学生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企业课题完成质量(40%)、实验操作熟练度(30%)、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30%)。比如《化工原理》的期末考试,是让学生分组设计“小型乙醇精馏装置”,不仅要画工艺流程图,还要在实验室搭建模型并调试出合格产品。

改革初期,反对声不少。老教授王启明直言:“我们是大学,不是职业技校,把课堂搞得这么‘接地气’,会不会丢了学术性?”邓鑫元没有反驳,而是邀请王启明一起带学生去企业做课题。当看到学生们为了优化一个反应条件,连续三天泡在实验室,最后拿出的方案被企业采纳、还获得2万元技术奖励时,王启明终于松了口:“原来实战教学,反而能激发学生的钻研劲。”

第一个学期结束,变化立竿见影:化工学院的课堂出勤率从75%提升到98%,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人数翻了一倍,甚至有3家企业主动联系学校,希望提前预定下一届毕业生。张莉老师拿着新的学生反馈表,笑着对邓鑫元说:“现在学生都说‘上课像在干真活,越学越有劲儿’!”

第二步:造血——从“等靠要”到“主动闯”

课程改革打开了局面,但科研经费不足、高端设备短缺的问题,依旧像拦路虎挡在面前。邓鑫元拿着经费申请报告跑了好几次校财务处,得到的回复都是“学校经费紧张,优先保障传统优势学科”。

“等靠要是行不通的,咱们得自己‘造血’。”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邓鑫元的话掷地有声,“企业有技术需求,咱们有科研力量,只要把两者拧成一股绳,经费和设备的问题都能解决。”

他带着科研团队,一家家走访重庆及周边的化工企业。第一次去重庆某生物化工公司时,老板直接摆手拒绝:“你们高校的研究都是‘纸上谈兵’,我们之前跟别的学校合作过,花了钱没解决问题,还耽误了生产。”

邓鑫元没有放弃,他带着团队连续一周泡在企业车间,帮着分析生产难题——发酵罐的温度控制不稳定,导致产品合格率从85%降到70%,每月损失近10万元。他连夜组织团队查资料、做实验,提出“智能温控+微生物优化”的解决方案,还免费帮企业做了小试实验。

当实验数据显示产品合格率能回升到95%以上时,老板终于松了口,与化工学院签订了50万元的合作协议,还捐赠了一套价值30万元的发酵实验设备。这个案例成了“活广告”,不到半年,就有8家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合作。

邓鑫元趁热打铁,成立“化工技术服务中心”,把教师的科研方向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青年教师王磊擅长绿色催化,就对接制药企业解决催化剂回收难题;老教授张敏研究废水处理,就与环保公司合作开发新型吸附材料;甚至刚入职的博士,都能跟着团队参与企业项目,快速积累实战经验。

短短一年,化工学院的横向科研经费从不足100万元增长到500万元,企业捐赠的实验设备价值超200万元。学生们也跟着受益,本科阶段就能参与真实科研项目,毕业时手里握着专利、项目报告,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