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寻梦男孩 > 第77章 寻梦男孩(七十七)

第77章 寻梦男孩(七十七)(1/2)

目录

七十七

校园公告栏前围满了人,红色的任职通知上,“邓鑫元同志任化工学院院长”几个字格外醒目。消息传开时,邓鑫元刚结束一场关于学科发展的研讨会,手里还攥着写满批注的会议纪要。从三年前跨界担任化工学院教学副院长,到如今接过院长的重担,他心里清楚,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让曾深陷困境的化工学院,真正在行业里站稳脚跟,成为能扛起产业创新的“硬骨头”。

回到办公室,他习惯性地翻开桌上的《化工学院发展台账》:三年前,这里的对口就业率不足50%,科研经费仅百万,三分之一的实验设备超期服役;而现在,就业率提升至85%,横向科研经费突破800万,还多了5个校企共建实验室。但邓鑫元没有停下脚步,他指着台账上“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空白栏,在心里默念:“这只是开始,要走的路还长。”

深夜的校园格外静谧,邓鑫元站在香樟树下,望着化工学院实验楼的灯火。晚风裹挟着夏末的余温拂过脸颊,带来楼里隐约的器械嗡鸣,明亮的光线透过窗户,在地面投下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那是师生们在调试仪器、记录数据,每一束灯光里,都跳动着对科学的热忱,更闪耀着化工学院未完成的梦想。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办公室,泡了杯浓茶,摊开新的《学科建设规划草案》。红色的批注笔在纸上划过,“深化产教融合”“攻坚核心技术”“打造行业标杆”,每一个关键词,都成了他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

第一步:破局——从“课本理论”到“实战课堂”

“邓院长,不是我们不想改,是学生们提不起劲啊!”在第一次全院教学工作会上,主讲《精细化工工艺》的张莉老师叹了口气,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学生反馈表,“有学生说‘学了半年,不知道这些配方在工厂里怎么用’,还有人问‘毕业要是进不了实验室,这些理论能当饭吃吗’?”

张莉的话,像一根刺扎在邓鑫元心上。他翻遍近五年的教学资料,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用脱节”:《化工热力学》讲的是十年前的经典模型,与企业现在用的动态模拟系统脱节;《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的实验,还是让学生拆装老旧的玻璃仪器,连基础的自动化控制模块都没接触过;甚至《毕业设计》,近半数学生的选题都是“文献综述类”,连真正的实验都没做过。

“学生觉得知识没用,自然没动力;我们教的跟不上产业,学生毕业自然没竞争力。”邓鑫元敲了敲桌子,目光扫过在场的教师,“要破局,就得把课堂搬到‘实战场’,让学生学的,就是企业要的。”

他没有急于推翻现有课程,而是带着3位骨干教师,用一个月时间走访了重庆12家化工企业——从生产化肥的传统工厂,到研发医药中间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再到处理工业废水的环保公司。每到一家企业,他都拿着笔记本蹲在车间里记:企业缺什么人才?生产中最头疼哪些技术难题?现在用的设备和工艺有哪些新变化?

在重庆某医药化工企业的车间里,厂长指着一套连续反应装置无奈地说:“我们急需能操作这套设备的技术员,招了几个大学生,连基本的参数调试都不会,最后还是得靠老工人带。”邓鑫元看着装置上的智能控制系统,突然有了清晰的思路——何不把企业的“真实生产线”搬进课堂?

回到学校后,他牵头推出“三维实战课堂”改革,用“贴紧产业、对标工厂、聚焦能力”的思路,重新定义化工教学:

- 课程内容“贴紧产业”:组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化工实战案例集》,把企业的生产难题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比如《精细化工工艺》不再只讲配方理论,而是让学生围绕“如何降低洗衣液生产成本”“怎样提高化妆品原料纯度”等企业真实需求做课题;《化工安全工程》则引入某化工厂的火灾应急演练案例,让学生模拟制定疏散方案、操作消防设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