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寻梦男孩(六十三)(1/2)
六十三
重庆的三月总裹着湿冷的风,机械与制造学院的会议室里却气氛热烈。院长敲了敲桌子,目光扫过在场的教职工:“今天把大家叫来,是要讨论系主任的候选人 —— 邓鑫元和赖小刚,两位都是学院的青年骨干,接下来两周,咱们通过教学评估、课题答辩、群众评议三个环节,综合考察两人的能力。”
邓鑫元坐在角落,手里捏着笔记本,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页。他想起三年前刚留校时,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紧张得声音发颤,如今却要和赖小刚竞争系主任的位置。赖小刚是名牌大学博士毕业,专业理论扎实,发表过三篇 ScI 论文,是院长力推的人选;而他,靠着多年在一线教学、做课题的积累,一步步从助教走到讲师,现在又多了个 “系主任候选人” 的身份。
“邓老师,别紧张,你的优势在实践和统筹。” 书记熊刚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熊刚一直很欣赏邓鑫元,去年学院组织金工实习改革,邓鑫元牵头制定的 “理论 + 实操 + 企业见习” 模式,不仅让学生的实操能力提升了 40%,还和三家机械厂建立了长期合作,这是学院近几年最亮眼的教学成果。
第一环节是教学评估,要求两人各带一节公开课,由校督导团和学生代表打分。赖小刚选了《机械原理》里的 “凸轮机构设计”,ppt 做得精致,公式推导行云流水,理论讲解细致入微,校督导团里的老教授频频点头。轮到邓鑫元时,他带的是《金工实习》实操课,地点设在实训车间。
“大家看这个零件,” 邓鑫元手里拿着个报废的齿轮,“上次有同学问,为什么图纸标注的公差是 0.02 毫米,实际加工却要控制在 0.01 毫米以内。今天咱们就用这个齿轮,拆解开看看超差 0.01 毫米会导致什么问题。” 他一边说,一边用游标卡尺测量齿轮的齿距,又让学生轮流上手操作,还现场联系了合作机械厂的师傅,通过视频连线展示超差齿轮在机床里运转的故障画面。
“邓老师的课不枯燥,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下课后,学生代表在评分表上写道。校督导团的李教授也忍不住称赞:“机械学科不能只靠书本,邓鑫元这种‘从车间里来’的教学方式,能真正帮学生理解知识。” 这一轮,邓鑫元以微弱优势领先。
第二环节是课题答辩,考察两人的科研能力和项目统筹水平。赖小刚带来的是 “精密齿轮疲劳寿命预测” 的理论课题,模型建立严谨,数据模拟详实,但当院长问 “如何将这个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时,他顿了顿,说:“还需要进一步和企业合作,开展验证实验。”
轮到邓鑫元时,他带来的是 “智能机床自动上料装置研发” 课题 —— 这是他带领学生团队,用半年时间完成的项目,已经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和本地一家机床厂签订了试点协议。“我们的装置能将上料效率提升 30%,同时减少人工操作误差,” 邓鑫元打开演示视频,画面里机械臂精准地抓取零件,传送带平稳运行,“而且成本比进口设备低 60%,适合中小型机械厂推广。”
“这个项目的资金预算怎么分配?如果企业中途撤资,有备选方案吗?” 校领导突然提问。邓鑫元早有准备,他拿出一份详细的预算表,上面标注了 “学院科研基金 + 企业投资 + 政府补贴” 的三方资金来源,还附了和另外两家机械厂的初步合作意向书:“我们提前和另外两家企业沟通过,他们对这个项目也有兴趣,就算有一家撤资,也能保证项目继续推进。”
答辩结束后,熊刚悄悄对邓鑫元说:“你这预案做得够细,校领导最看重这种风险意识。” 邓鑫元笑了笑,他想起去年做这个课题时,为了争取资金,跑了五家企业,磨了三个月才谈妥合作,那些奔波的日子,都成了此刻的底气。
第三环节是群众评议,由学院教职工投票,还要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对两人的评价。赖小刚平时不太擅长和同事打交道,除了学术讨论,很少参与学院的集体活动;而邓鑫元,这些年帮过不少同事 —— 帮老教授整理课题资料,陪年轻老师磨课,甚至在同事家人生病时,主动代过半个月的课。
“去年我母亲住院,是邓老师帮我代了《机械制造基础》的课,还帮我批改了一个班的作业,” 一位年轻老师在评议会上说,“他从来不说自己忙,只要同事有需要,他都愿意搭把手。” 学生座谈会上,更是有学生提到:“邓老师会在晚自习时帮我们讲考研题,还帮我们联系企业实习,去年我们班有三个同学,就是通过邓老师介绍的实习,拿到了机械厂的 offe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