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寻梦男孩(三十五)(1/2)
( 三十五)
大一的日子像被切割好的豆腐块,被早晚自习和早操划分得方方正正。天还没亮透,宿舍楼的铁门刚发出“吱呀”的开栓声,邓鑫元就揣着课本往教学楼跑。深秋的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像细小的针,他却跑得浑身发热,蓝布衬衫的后背很快洇出片深色的汗渍——这是从温泉中学带过来的习惯,袁主任总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现在他把这话刻在了心里。
教室的钥匙是唐老师特意交给的他。铜制的钥匙串在手腕上晃悠,发出细碎的响,他推开教室门时,月光还斜斜地挂在黑板上方的窗棂上。他放下书包,先去水房拧了把湿抹布,踮着脚擦黑板,抹布划过水泥黑板的“沙沙”声,在空荡的教室里格外清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连黑板槽里的粉笔头都捡得干干净净,最后用干抹布再擦一遍,直到整面黑板亮得能照见人影才罢手。
“又来这么早?”值班的保洁阿姨推着拖把车经过,看见他正往饮水机里加水,“你们班的小伙子真勤快。”邓鑫元笑了笑,露出两排整齐的牙,手里的水杯却没停——他总记着周老师说的,“给同学多留杯热水,也是攒人品”,在温泉中学时,他就常帮同学往搪瓷缸里续堰塘水。
晚自习的铃声响过,邓鑫元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他会把同学们散落的课本摞整齐,把掉在地上的粉笔头捡回粉笔盒,连桌角的橡皮屑都要用手指捻起来。锁门前总要回头看看,整齐的桌椅在月光下像列队的士兵,黑板上还留着老师讲题的板书,他突然觉得这教室像个温暖的家,比县坝村那三间土坯房更亮堂些。
报名参加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时,同寝室的赵磊正躺在床上啃苹果,苹果核扔得满地都是:“鑫元,你咋比老干部还积极?”胖子的父亲是市里的干部,总说这些“虚头巴脑”的没用,“有这时间不如去录像厅看《少林寺》。”
邓鑫元把刚借来的《毛泽东选集》包上书皮,认真地说:“学这些能明白以后该干啥。”他想起父亲在峦堡山的地里刨土时说的,“人活着不能像野草,得知道根往哪儿扎”,这些书里的字,好像就是帮他找根的绳子。
学习小组的活动室在行政楼的地下室,窗户对着墙角的排水管,阴湿的空气里总飘着股霉味。十几个新生挤在旧课桌拼成的长桌旁,捧着《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讨论得面红耳赤。有个戴眼镜的女生说想当工程师,“要造中国最好的机床”;后排的男生晃着手里的书,说想搞研究,“攻破国外的技术封锁”。
轮到邓鑫元时,他攥着笔杆的手有些发紧,笔尖在笔记本上戳出个小坑。“我想让兵工厂的工人师傅们不再那么累。”他的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活动室瞬间安静下来,“我暑假去镇上的农机厂帮过忙,师傅们拿铁钳的手全是茧子,冬天裂得能看见红肉,我想造省力的机器。”
这话刚说完,有人“嗤”地笑了出来:“邓鑫元,你这理想也太土了。”是隔壁班的李兵,父亲是兵工厂的科长,总穿着的确良衬衫,“咱们是搞设计的,不是当修理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