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亲征陕西四(1/2)
崇祯十一年四月十六,天还未破亮,京师德胜门的城楼就已被晨雾裹了层薄纱。城门外的空地上,队伍列得整整齐齐 —— 两千白杆兵身着银甲,长枪斜指,甲片在微光中泛着冷光;三百锦衣卫玄衣束带,腰间绣春刀鞘上的鎏金映着晨色,新任锦衣卫指挥使小乙立在队前,年轻的脸上满是肃穆,肩上甲片还带着新打磨的细痕。
朱由检身着玄色劲装,外披太宗遗留的亮银鳞甲,甲片上的龙纹在雾中若隐若现,腰间悬着 “定北剑”,剑穗随步伐轻晃。他刚踏出宫门,就见前方人群分为两列:左侧是周玉凤带着太子朱慈烺、三皇子朱慈炯,袁贵妃陪在旁侧,手里捧着个绣着缠枝莲的锦盒;右侧则是洪承畴、温体仁、徐光启三位文臣,秦良玉一身戎装立在最前,白杆兵将的银盔在雾中闪着光 —— 四位内阁重臣,竟都亲自来送。
“信哥!” 周玉凤快步上前,声音带着未散的哽咽,她抬手时,朱由检才见她鬓边的发丝少了一缕,发间用素银簪固定着,显得有些仓促。她伸手想碰朱由检的甲胄,指尖触到冰凉金属时又缩了缩,最终轻轻攥住他的袖口,“这甲沉,我在里层缝了软棉,你试试磨不磨肩?”
说着,她从袁贵妃手里接过锦盒,打开时露出里面的平安符 —— 朱红丝线绣着 “出入平安”,针脚密得几乎看不见缝隙,边角缝了三层耐磨锦布,最特别的是符囊内侧,缝着一小缕乌黑的发丝,还带着淡淡的香胰子味。“我…… 我剪了缕头发缝在里面,青丝系情丝,就当我陪着你走陕境的路。” 周玉凤的声音越来越小,指尖轻轻摩挲着符囊,“陕境早晚凉,我让人备了三件掺羊绒的棉衣,都让随驾的太监收在行囊最上层了,记得早晚添衣,别冻着。”
朱由检拿起平安符,指尖触到那缕柔软的发丝,心头一酸,他把符囊贴身收好,握住周玉凤的手:“有你这缕青丝陪着,朕走再远的路都不觉得冷。” 他目光扫过她眼底的红血丝,心疼道,“又熬夜了?平安符绣好就成,不用总盯着,怀着身孕,得好好歇着。内廷的事别硬扛,袁贵妃帮你盯着,太医院的人要日日诊脉,缺什么就跟掌事太监说,内库的东西,你尽管用,不用省着。”
周玉凤用力点头,眼泪却还是掉了下来,砸在他的甲胄上晕开湿痕:“你到了陕境,千万别往前冲,小乙、马兰都是能打的,有事让他们去。就算…… 就算难办,也别硬扛,快马传信回来,我和孩子们都等你。”
这时,朱慈烺上前一步,十四岁的少年脊背挺得笔直,手里捧着卷锦缎裹着的图纸:“父皇,儿臣按您的吩咐,把京营布防图抄了三份,您带在身上,若遇着战事或许能用。儿臣在京师定好好监国,每日都写奏报,让快马给您送去。” 他递图纸时指尖微颤,纸卷边缘被反复摩挲得发毛 —— 那是他连着三夜抄的,连标注的小字都与原卷分毫不差。
朱由检接过图纸塞进怀中,抬手拍了拍他的肩:“烺儿长大了,父皇放心。记住,理政要先看民心,别信奏折上的虚话,有空就去流民安置点看看,百姓过得好,江山才能稳。”
朱慈炯攥着木剑跑过来,剑穗上的红绳还沾着武学馆的黄土,他抱住朱由检的腿,哭腔里带着执拗:“父皇,您带炯儿去吧!炯儿能举半个时辰石锁,还能耍剑护着您!”
朱由检弯腰抱起他,擦去他脸上的泪:“炯儿的剑法,父皇知道厉害。但京师更需要你,你留在武学馆好好练,等父皇回来,若你能打赢李教头,就赏你一把真铁剑,比你这木剑沉,也更锋利。”
朱慈炯埋在他颈窝点头,小胳膊越抱越紧:“那父皇一定要回来,炯儿等着跟您比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