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城门接皇后,晚朝定粮道(1/2)
崇祯十一年三月初五,京师朝阳门外的暮色里,最后一缕霞光刚漫过护城河的冰面,便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搅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勒马立于城门下,身后两列羽林卫的甲胄在残阳里泛着冷光 —— 今日不仅要接皇后回宫,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还带着东厂的密探,提前半个时辰守在这里,手里攥着刚从陕境传回的急报,指尖都因用力而泛白。
城门楼上,崇祯凭栏望着官道尽头,龙袍下摆被晚风轻轻吹动。他身边站着王承恩,手里捧着个紫檀木匣子,里面是三份用蜡封好的密报。“陛下,东厂刚从陕西传回消息,” 王承恩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几分凝重,“李自成已在西安外城增兵两万,把孙承宗老将军的守军逼得退守内城;还有,黄河济宁段的冰层,昨夜已薄了半尺,探子说最多三日必解冻,只是沿岸有三处暗礁,若不清理,漕船怕是过不去。”
崇祯接过密报,指甲划开蜡封,纸上的字迹是东厂特有的密写体,需用特制的药水擦拭才能显形 —— 孙承宗的守军只剩三万,粮草仅够五日;阿济格的后金骑兵在西安北郊扎营,没敢攻城,却断了西安往北边的粮道;粮道沿线的闯军残部,在潼关以西的山道里藏了两千人,似要劫粮。“这些消息,没让第二个人知道吧?” 崇祯抬头问。王承恩躬身:“陛下放心,东厂的探子都是奴才亲自挑选的,消息只过奴才的手,连骆养性都没碰过密报。”
就在这时,内侍的高声通报传来:“陛下!皇后娘娘的銮驾到了!”崇祯把密报塞回紫檀木匣子,递给王承恩收好,快步走下城楼。銮驾的车帘被宫女轻轻掀开,周玉凤一身素色宫装,裙摆边角还沾着河南田间的泥土,鬓边只插了支素银钗,刚走下銮驾便握住崇祯的手:“陛下,河南流民都安置妥了,只是黄四娘派人来说,潼关的粮道调度人手不够,温玉薇她们虽学的快,却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
“先不说这些,” 崇祯打断她,声音里藏着疼惜,“你一路累了,回宫先喝碗热汤,晚些我让御膳房给你留点心。” 说罢,他自然地接过她手中的小包裹 —— 里面是河南老妇绣的 “五谷丰登” 帕子,针脚粗却满是心意。周玉凤笑着点头,由宫女搀扶着往后宫去,走了两步又回头:“陛下,有什么难事,跟王承恩多商量,他心思细,能帮你盯着些。”
目送周玉凤的身影消失在宫墙后,崇祯转身时,王承恩已把紫檀木匣子捧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一群官员 —— 兵部尚书洪承畴、忠贞侯秦良玉、户部左侍郎徐光启、吏部尚书温体仁、都察院御史史可法。洪承畴一身戎装,甲胄上还沾着京营操练的风尘;秦良玉的青甲虽擦拭得干净,却仍能看出战场留下的划痕;徐光启手里攥着粮册,指腹在 “京畿储备粮两万石” 的字样上反复摩挲。
“臣等参见陛下!” 众人齐齐躬身行礼。崇祯抬手免礼,语气急促:“都随朕去太和殿,今日开晚朝,就议陕境粮道和黄河水运。王承恩刚递来东厂的密报,岳家军在商州只剩三日粮草,黄河三日内解冻,闯军还在粮道藏了伏兵,咱们耗不起,有话都敞开说,别讲虚的。”
一行人往太和殿走,王承恩边走边继续禀报:“陛下,东厂还查了粮道沿线的官员,河南怀庆府的知府张谦,上个月克扣了流民的赈灾粮,若让他管运粮,怕是要出问题;还有山东济宁的漕运官李茂,去年私吞了漕船维修费,现在不少漕船漏着水,得让工部赶紧去修。” 温体仁立马接话:“陛下,臣这就让人把张谦、李茂革职拿问,另派清廉的官员去接任,绝不让他们耽误粮道的事。”
秦良玉也补充道:“陛下,东厂探到的那两千闯军伏兵,臣已令白杆兵副将率三千人去清剿,明日就能有结果;潼关至商州的粮道,臣还派了五十名东厂密探乔装成流民,盯着沿途动静,一有情况就发信号。”
说话间已到太和殿,殿内烛火通明,文武百官早已按班次站好。王承恩先上前,把紫檀木匣子里的密报、黄河河道图、粮道布防图一一铺在御案上 —— 河道图上用红笔圈出了三处暗礁,布防图上用黑笔标了闯军伏兵的位置,密报里还夹着东厂探子画的西安内城守军布防草图,连孙承宗的指挥部在哪都标得清清楚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