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未雨绸缪(2/2)
明兰亲自过问,通过分散在不同人名下的代理人,在京畿附近及江南鱼米之乡,陆续购置了数处位置适中、土壤肥沃、水利便利的田庄。这些田庄规模不算最大,但管理精良,产出稳定,且地契分散,不引人注目。土地,是这个时代最根本、最不易贬值的财富,也是家族退守时最坚实的底气。
而顾廷烨则将他的一部分精力与财力,投入到了藏书上。他本就与诸多文人名士交往,如今更是有意地、系统地搜集各类典籍。不仅仅是经史子集,更包括医卜星象、农桑水利、匠作技艺等“杂书”。他专门拨出一处位置幽静、防火防潮的院落,扩建为藏书楼,聘请了两位精于版本目录学的老秀才负责整理、校勘、抄录。他对手下负责此事的人言道:“金银易散,权位易失,唯有知识,藏于书中,可传后世,启人心智。此乃家族真正的底蕴。”
除了这些物质层面的准备,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夫妇二人也做出了微调,注入了更多“居安思危”与“挫折”的元素。
明兰不再仅仅满足于团哥儿的学业进步和品性纯良。一日,团哥儿因一篇策论得了西席的夸奖,兴冲冲地拿来给母亲看。明兰仔细看了,确实写得不错,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但她并未一味夸奖,而是指着其中一处略显空泛的论点,温和却严肃地问道:“团哥儿,你此处说‘为政当以仁德为本’,此言自然不错。但若你为一地父母官,遇大灾之年,饥民遍野,盗匪四起,国库空虚,你当如何行这‘仁德’?是先开仓放粮,还是先弹压匪患?粮少人多,又该如何分配,方能既活人命,又不生乱象?”
团哥儿被问得愣住了,他从未想过“仁德”二字背后,竟有如此复杂艰难的抉择。他蹙着小眉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明兰抚着他的头,轻声道:“孩子,顺境中的道理谁都懂得几分。真正的智慧与心性,往往是在两难之境、挫折之时方能磨砺出来。你要学会的,不仅是如何成功,更是如何面对困境,乃至……可能的失败。”
顾廷烨则开始有意识地带着团哥儿接触一些军中的伤退老兵,听听他们讲述沙场艰险、负伤痛苦的经历,让他明白荣耀背后的鲜血与牺牲。他甚至在一次骑射练习中,故意让团哥儿输给了一位身份普通但技艺精湛的伴读小童,然后观察他的反应。见团哥儿虽有些沮丧,却能很快调整心态,主动去向那小童请教技巧,顾廷烨冷峻的眼中,才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满意。
对于圆姐儿,明兰也开始教导她,并非所有愿望都能立刻得到满足。有时她看中的玩具或衣饰,明兰会要求她先完成一件稍有难度的任务,或者等待一段时间,让她初步体会“延迟满足”与“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这些举措,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府外的世界,依旧将宁国公府视为权势与财富的象征,赞叹其烈火烹油之盛。然而,府内核心的这艘大船,却在掌舵者清醒的认知与未雨绸缪的筹划下,正在悄然增加着自身的压舱石,加固着船体的结构,教导着未来的水手如何应对风浪。这份在巅峰时刻便开始的、知行合一的深远谋划,比任何急流勇退的宣言,都更能展现这对夫妇执掌家族命运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