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故老言旧(1/2)
在扬州江都安顿下来后,明兰并未急于离开。那片承载着盛家数代记忆的土地,仿佛有着无形的磁力,吸引着她去探寻、去倾听。她深知,祖坟前的祭拜是情感的宣泄与告慰,而真正理解家族的根脉,则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了解那些早已化作尘烟的祖先们,曾有过怎样的悲欢离合、荣耀与坚持。
顾廷烨理解她的心意,便吩咐下去,暂缓回程,并让盛维帮忙引荐一些当地年高德劭、熟知旧事的老人。同时,他也通过官面关系,向江都县衙打了招呼,希望能查阅当地的地方志以及可能留存的相关档案文书。
第一个被请到老宅的,是盛维的叔父,一位年近八旬、须发皆白,但精神尚算健旺的老人,按辈分,明兰应称其为叔祖父。老人名叫盛纶,年轻时也曾读过几年书,后来守着祖田过活,对盛家旧事如数家珍。他被恭敬地请到收拾出来暂作待客之用的正厅,坐在铺了软垫的太师椅上,看着眼前气度不凡的侯爷和这位从未谋面却血脉相连的堂孙女,显得有些激动,又有些拘谨。
明兰亲自为他斟上一杯热茶,语气温和:“叔祖父不必拘礼,我们晚辈远道归来,对家中旧事所知甚少,今日请您来,就是想听听咱们盛家过去的故事。”
盛纶捧着温热的茶杯,浑浊的眼睛里泛起追忆的光彩。他清了清嗓子,用带着浓重乡音的官话,缓缓说道:“说起咱们盛家,在这江都,也算是有些年头了。祖上据说是前朝末年,为避战乱,从北边迁过来的。起初就是普通的耕读人家,日子清贫,但祖训极严,再穷也不能断了子弟读书。”
他顿了顿,似乎在整理思绪,然后继续说道:“到了高祖盛公讳安那一代,家里才算稍稍宽裕些。盛安公聪慧过人,不仅书读得好,还尤其擅长水利算学。那时候,咱们这段运河,还有附近几条水道,时常淤塞泛滥,祸害乡里。盛安公便自己勘察地形,绘制图样,向当时的县衙提出了疏浚改道的方案。起初没人理会他一个白衣书生,但他不气馁,一次次上书,甚至变卖了些家产,自己雇人先在小范围内试验……”
老人讲得投入,明兰也听得入神,仿佛能看到那位素未谋面的高祖,在风雨中奔波勘察,在灯下埋头演算的身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