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穿林海(1/2)
知青们一听,立马兴奋地鼓起掌来,叫好声差点掀翻饭店的屋顶。在一片起哄声中,王岩石站起身,清了清嗓子,两个胳膊半悬在胸前,拉开了架势。他眉头一挑,原本带着笑意的眼神陡然变得凝重锐利,那股子杨子荣的英气一下子就出来了——众人都知道,他入戏了。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
高亢激越的唱腔一出来,整个饭店都安静了。王岩石的嗓子是天生的好,男高音清亮又有磁性,字正腔圆,满是老生的豪情万丈。知青们听得如痴如醉,有的还跟着小声哼唱;邻桌的食客也都扭过身,忘了吃饭,眼睛直勾勾地朝这边望;连角落里一个穿绿军装的小青年,都下意识地站起身鼓起掌来——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条件反射,听到激昂的样板戏,总忍不住热血沸腾。
服务员老周原本正蘸着唾沫,在登记簿上核对着粮票,这会儿也停下了手,耳朵朝着王岩石的方向;厨房飘来的油烟味混着酒气,在大堂里弥漫,却盖不住人们眼中闪烁的光亮。
王岩石唱的时候,还下意识地用了“三突出”的原则——唱到“党给我智慧给我胆”这句时,音调突然拔高,声音里满是坚定;提到“座山雕”时,面部表情夸张地绷紧,眼里满是对敌人的憎恨;每句唱词结尾,还带着个标志性的“革命式”拖腔,拖得又长又有力。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在虚空中抓握、挥舞,正是从县文化站反复播放的样板戏电影里学来的杨子荣“以鞭代马”的身段,虽然没有马鞭,却把骑马翻山的模样演得活灵活现。
“千难万险只等闲。为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
一曲终了,众人还沉浸在那激昂的曲调里,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掌声和喝彩声如潮水般涌来。黄白低头一看,自己碗里的白酒不知何时已经被吸溜得底朝天,连洒在桌上的酒渍都被他用手指蘸着尝了尝。
王岩石在掌声中,又捏起粗糙的瓷碗,灌了一大口酒。他抹了把嘴,跟知青们聊起了《智取威虎山》的来历:“你们知道不?‘八亿人民八个戏’,这《智取威虎山》可是八大样板戏里的经典,光选段就有15个,我刚才唱的这段最受欢迎。”
他还说起这戏创作时的曲折:“当初写这戏,改了三回稿子呢!最开始,领袖说要‘加强正面人物的唱,削弱反面人物’,上海代表团为了改稿子,在京城待了十多天,专门听意见。为了写得真实,创作组还请了原着作者曲波夫妇,还有当年跟杨子荣一起剿匪的战友孙大得,让他们讲杨子荣的故事,说当年剿匪的事儿。”
“后来改第三稿的时候,跟原作差远了!”王岩石掰着手指头数,“删了神河庙和‘野狼嗥’夺图的戏,加了杨子荣去山里找常猎户父女的情节,体现军民鱼水情;又加了小常宝控诉土匪的唱段,不然全剧没旦角,音乐太单调;‘打虎上山’那段,还加了‘马舞’,就是学京剧里用鞭子代替马的身段;最后为了突出小分队,又加了行军、滑雪的舞蹈,还有结尾的开打戏,热闹得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