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1977年高考又一春 > 第17章 恍如隔世

第17章 恍如隔世(1/2)

目录

日子像沙漏里的细沙,无声无息地从指缝溜走;生活是檐角滴落的雨水,日复一日地在青石板上留下岁月的痕迹。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碎片,其实是时光织就的透明绸缎,它拂过蒙尘的闹钟,漫过灶台上的水汽,最终沉淀成记忆里圆润的鹅卵石。

下乡插队的日子,就在日复一日的劳动和集体学习生活中悄然流淌着。

高考会恢复吗?在没有确切消息的日子里,报纸广播一片沉寂,乡村土墙上的大喇叭还在响亮地喊着“把农业生产搞好”的口号。

对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们来说,“恢复高考”的传言,不过是田间地头歇晌时偶尔飘过的闲话,转眼就被锄头翻起的泥土味盖了过去。

长年累月的乡村生活,早已让这些城市青年与脚下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少人把这里的方言说得地道,农活干得麻溜,有的娶了村里的姑娘,有的嫁了本地的后生。

即便还有知青心心念念想回城,但户籍的牵绊已经将他们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从粮油关系到子女上学,从宅基地到身后事,命运的根须已经深深扎进了这异乡的土壤。

岁月是把磨刀石,知青们早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不少人真心实意地把这里称为“我的第二故乡”。他们甚至觉得,这辈子大概就在这儿扎根了,生老病死都要埋在这片土地里。

唯一和本地社员不同的是,他们都属于“集体户”。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很快发现,他们不能像本地人一样“插户”落户成家,唯一的办法就是挂在生产队名下——几十号人挤在一个集体户头里,像一群找不到落脚点的候鸟。

那时候的安置路子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兵团、农场这类“铁饭碗”,要查三代,名额少得像中彩票;另一种就是插队,不问出身,只要能扛锄头,来多少收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