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潜流与火焰(1/2)
方文谦的动作比预期更快,不到一周,《陕东省未来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方案(讨论稿)》的初稿便已成型,静静地躺在秦宇轩宽大的办公桌上。这份凝聚了多方心血的草案,技术上近乎无可挑剔,明确提出了“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风险共担”的核心原则,对管理架构、决策流程和风控机制做了细致规划。
但秦宇轩指间夹着的烟久久未燃,他的目光穿透纸背,看到的不是文字,而是棋盘。李政在省委层面扣下的“试点”帽子,是一步妙招,也是一道紧箍咒。它给了方案一个出生的理由,却也预设了狭窄的生存空间。如何在镣铐下起舞,最大限度地保留改革的核心灵魂,是他必须破解的死局。
他提起笔,不是签字,而是批注。笔尖在“容错机制”条款处重重划过,增补了数条具体界定,试图在“战略投资”与“国有资产流失”这片模糊的雷区中,划出一条相对安全的通道,为未来的操作留下宝贵的弹性。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
草案提交省委常委会的前夜,秦宇轩主动邀约宋书记,进行了一次非正式汇报。他没有纠缠于技术细节,而是将高度提升到陕东未来的战略生存空间。
“宋书记,试点是必要的谨慎,但试点的目的,是为了蹚出一条生路,而不是为了证明此路不通。”秦宇轩语气平稳,眼神却如磐石,“机制设计已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现在更需要的是……迈出第一步的战略魄力。”
宋书记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紫砂茶杯,发出细微的清脆声响,良久,才不置可否地回了一句:“明天常委会,充分讨论,畅所欲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与此同时,李政的阵营亦未闲着。他麾下的智囊班子精心炮制了一份《未来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十大风险隐患及应对建议》,重点突出“监管缺位可能导致的失控风险”,并正式提议成立一个由省委、省政府双牵头的“试点工作监督小组”,意图将缰绳紧紧抓在手中。
次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室,气氛凝重如铁。
支持秦宇轩的常委,言辞恳切:“方案已足够稳健,层层加码的监管,只会扼杀活力,让我们重蹈过去‘一管就死’的覆辙!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摔跤,就永远不让孩子学走路!”
倾向于李政的一方,则针锋相对:“此言差矣!越是创新之举,越需严密的监督护航。这不是在阻止走路,而是为了防止孩子在悬崖边奔跑而不自知!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谁担得起?”
双方唇枪舌剑,焦点死死咬在“监督小组”的权责边界与“容错”的具体尺度上。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宋书记始终冷眼旁观,直到争论声渐息,他才用沉稳的声音一锤定音:“改革,要敢于探索,步子,也必须踩稳。试点方案,原则通过。监督小组,可以设立,但其职责限定于监督程序合规与风险底线,不得干预基金具体的市场化投资决策。容错机制的细则,由省政府结合实际制定,报省委备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